内窥镜下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03
/ 2

内窥镜下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

沈文林

(兴化市中医院江苏兴化225700)

【摘要】目的:观察内窥镜下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实施内窥镜下进行胃肠道息肉的患者8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术中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实施手术前各项生命体征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在术中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法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值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胃肠道息肉患者采用内窥镜治疗的办法,并辅以临床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病情的缓解,帮助患者及早康复,降低癌变发生率。

【关键词】内窥镜;胃肠道息肉;临床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3-0184-02

在各种消化系统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是胃肠道息肉,这种疾病在胃肠道的各个部位都有发生的可能,有时为单发,有时为多发,病灶位置及直径大小均可能不同,小至数毫米、大至数厘米。这种疾病,特别是结肠息肉一旦错过最佳医治期限,就会不断进展,严重时会引发癌变,对患者预后带来严重不良影响[1]。目前随着医疗设备以及医疗技术的持续更新,采用内窥镜对胃肠道息肉进行治疗已逐渐普遍,其具有手术创伤小、临床效果和开腹治疗效果相同的优点,从而能够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的疼痛,帮助患者尽早恢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实施内窥镜下进行胃肠道息肉的患者8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中男性59例,女性21例,年龄32~66岁,平均年龄45.63±8.52岁。

1.2护理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干预,其方法是:

肠道清洁准备:进行手术前的1d,肠息肉患者应当饮用流质饮食。手术当天禁止吃早餐。在临床上首选恒康正清散对患者肠道进行清洁,该药物能维持肠道的正常生理状态,且使用方便。在患者检查前的4h,服用用1000ml温水溶解盒中的3包药,通常一盒药就可排出水样便[2]。其次选用睡觉之前用沸水冲泡10g番泻叶代替茶水饮。水量不少于1500ml。其他方法:服用30g的硫酸镁,并饮用白开水约1800ml,等患者将清水排出体外后方可进行手术治疗。当患者腹泻时排出的为清水样即可。

心理护理:向患者详细讲解内镜治疗,说明内镜治疗的优势,同时强调手术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并发症,争取得到患者的理解以及术中的配合。对患者出现过度紧张以及不愿合作的情况,在手术之前0.5h将王不留行籽使用0.5cm×0.5cm胶布分别粘贴在患者耳穴的皮质下以及神门,并按压患者的耳穴4min左右,指导患者正确的按压手法和注意事项。手术之后患者可自己按压。

适当的饮食和休息:①在息肉摘除之后应当让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患者过度活动后出现出血并发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呕血、便血等情况,以及腹痛、腹胀等症状,患者的咽部是否有疼痛感,是否出现水肿症状,血压、心律是否明显不齐。对于小息肉患者,在进行门诊治疗时观察0.5h即可,但叮嘱患者不能进行体力活动。针对息肉较大以及手术中出现出血症状的患者,需要留院观察5d左右,同时需常规输液,在严重时需要使用止血剂进行保留灌肠[3]。②在摘除胃以及十二指肠息肉手术中,手术完毕后患者应禁食24h,之后1d采用流质饮食,再食用3d的半流质食物,最后方可让患者食用普食。患者食物应当以牛奶等高营养的食物为主。

1.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患者手术期的焦虑情况;同时对两组患者在手术进程中的SPO2、DBP、SBP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21.0软件,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实施手术前各项生命体征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在术中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法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值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1两组患者在术前和术中生命体征变化比较情况(x-±s)

3.讨论

随着内窥镜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胃肠息肉患者能够得到及早的发现和治疗。因为息肉是胃肠道肿瘤的一种,所以临床治疗的医生、患者都非常重视。胃肠息道肉就是在胃或者肠黏膜表面出现的隆起现象,是一种胃或肠黏膜表面的病变[4]。此疾病的名称仅仅表示的是肉眼外观,而不表示其病理性质。大肠是最容易出现胃肠道息肉的位置,特别是直肠,其直径在2~20mm范围内不等。在病理上通常将胃肠道息肉分为4种类型:①腺瘤性息肉,具体分为管状以及绒毛状,这种息肉出现癌变的几率最大,特别是绒毛状,所以又称其为癌前病变。②炎性息肉,具体分为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引起的息肉,③错构性瘤,是一种幼年性以及色素沉积引起的复合型息肉。④增生性息肉,其又被称为化生性息肉。后面提及的三种息肉属于非肿瘤性息肉,发生癌变的概率小[5]。大肠通常是发生息肉癌变最高的部位,因此具有临床意义。

本组资料显示,在观察组手术中SPO2、DBP等各项指标未出现较大波动,和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符合研究者侯彩文的结果,说明手术中强化护理干预对患者病情和生命体征的稳定有较好效果,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病情。

综上所述,临床上对胃肠道息肉患者采用内窥镜治疗,并辅以临床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病情的缓解,帮助患者及早康复,降低癌变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牛永杰,吴凯.经内镜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临床护理路径及对疗效的影响[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7,22(6):898-901.

[2]颜红霞.88例胃肠道息肉内镜黏膜切除术的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2):227-229.

[3]任红芳,罗章梅.临床护理路径在胃肠道息肉高频电切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2016,22(11):97-98.

[4]佟金生.内窥镜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12):174-175.

[5]胡瑞清.探讨对胃肠道息肉患者采取内镜息肉切除术的临床护理要点及体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25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