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大小后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治疗作用探讨

/ 2

不同大小后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治疗作用探讨

孔德海1冯德香2朱晓东1尹刚1

1.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足踝外科256300;2.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256300

【摘要】目的:不同大小后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治疗作用探讨。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4月-2016年12月收治后踝骨折患者124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后踝骨折患者采用常规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也实施复位内固定术。对比2组后踝骨折患者各项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后踝骨折患者AOFAS各项指标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6.45%与对照组对比,差别较小(P>0.05)。结论:针对不同大小后踝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术后评估中无明显差别。但针对于累及胫骨远端关节面<25%的后踝骨折术中经验显示有利于下胫腓联合的稳定。

【关键词】内固定术;后踝骨折;踝关节

踝关节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其后踝关节骨折占有14%-44%,容易导致患者关节软骨退化性改变及创伤性关节炎,且后踝骨骨折多合并踝关节不稳定,对后踝骨折患者的日常生活与身体健康影响较大[1]。故此,本文通过(2015年4月-2016年12月)探讨对不同大小后踝骨折患者进行切口复位内固定术,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选择本院(2015年4月-2016年12月)接受治疗的后踝骨折患者(124例),随机将所有后踝骨折患者按骨折部位累及胫骨远端关节面分为观察组(<25%)和对照组(>25%),每组各62例。

对照组:男性患者占有37例,女性患者占有25例,年龄属于28岁-43岁(33.46±2.64)岁,其中扭伤患者占有24例,运动伤患者占有20例,坠落伤患者占有14例,交通伤患者占有4例。

观察组:后踝骨折患者中男患者40例,女患者22例,年龄范围在26岁-45岁(33.58±2.49)岁,按患者受伤原因比例为扭伤(23):运动伤(17):坠落伤(16):交通伤(6)。

2组后踝骨折患者各项基线资料均无明显差别(P>0.05)。

1.2方法

对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患者进行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在腓骨远端由外侧切入长约10cm-12cm的侧弧形切口,与腓骨后缘进入,依次分离组织暴露外踝,并采用腓骨远端解剖位接骨板进行内固定术,针对后踝给予空心螺钉内固定。对后踝骨折患者术中行X线检查,复位不同大小后踝,对患者行复位后采用克氏钉行固定,并再次行术中透视检查,若效果良好,即可用空心螺钉固定骨折块。

1.3观察指标

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估2组后踝骨折患者术后踝部功能情况,分为疼痛(40分)、功能活动(50分)、后足排列(10分)3项(评分越高,表明后踝骨折患者踝部功能越佳),同时对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评估。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均数±标准差(`c±S)表示2组后踝骨折患者AOFAS各项指标情况,用t进行检验;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用百分率(%)表示,并用卡方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2组后踝骨折患者各项指标存在差别(均使用SPSS19.0处理)。

2结果

观察组后踝骨折患者AOFAS各项指标情况与对照组对比,差别较小(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对比2组后踝骨折AOFAS指标情况(`c±S,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

3讨论

踝关节——又名距骨小腿关节,由胫、腓骨下端的关节面与距骨滑车3部分构成,是人类足部与腿相连的部位,是人体重要的承重关节[2]。跖屈位发生骨折的主要原因是其增大距骨体与踝穴之间的间隙,易使踝关节处于不稳定状态。

患者后踝骨折后,加速患者关节软骨退化,增加运动中接触应力,是由于踝关节内接触应力中心向内侧或向前移动,从而增加后踝骨折患者发生踝关节骨折创伤性关节炎的概率[3]。故此,针对后踝骨折患者采用合适的手术方式,是预防创伤性关节炎与恢复踝关节稳定,是临床治疗的主要目的与要求。

采用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临床治疗后踝骨折的主要方法,但临床对于后踝骨骨折的手术指征仍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当后踝骨折面积超过胫距关节25%或移位大于2mm时,应采取切开复位固定手术,减轻患者胫距关节不稳现象;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无论患者后踝骨折是否大于25%都应减轻患者内固定关节不稳现象。但由于踝关节是下肢最重要的承重结构,主要功能为屈伸,其解剖结构与受力结构复杂,且其承重为其他关节的4-5倍,大大减弱关节稳定性的较放松状态。故此,无论骨折面积大小,均明显降低患者关节稳定性,应采用切开内固定的方式进行治疗。

此研究采取后者观点对后踝骨折均进行固定。因为我们在术中对累及胫骨远端关节面<25%的后踝骨折进行手术时发现其中60例实施下胫腓联合分离试验时为阴性,但腓骨向前方旋转存在不稳定,解剖发现腓骨向前旋转时下胫腓后联合牵拉骨块存在位移,临床给予空心螺钉固定后位移消失。因此我们认为即使较小的后踝骨折在存在导致下胫腓联合不稳定因素时最好行固定,以利于早期活动。

此研究观察组患者疼痛(34.36±5.42)分、功能活动(41.52±6.43)分、后足排列(9.43±0.28)分与对照组对比,无差别(P>0.05);观察组后踝骨折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别较小(P>0.05)。季云瀚等[4]中,也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其术后疼痛评分(34.3±5.1)分、功能活动评分(41.4±6.9)分、后足排列(10.0±0.0)分、总分(28.3±12.3)分,由此可见,季云瀚等[4]研究的数据与本文接近。但各组AOFAS评分只表明后踝骨折患者短期内踝部功能情况,并不能代表长期情况。

综上,针对不同大小后踝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术后功能及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别,但针对于累及胫骨远端关节面<25%的后踝骨折术中经验显示有利于下胫腓联合的稳定。

参考文献:

[1]汶勇军.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手术治疗三踝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12,15(2):237-237.

[2]陈京峰,仝晓明,李治斌.补阳还五汤加减配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4):1021-1024.

[3]陈元庆.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疗效观察[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6,33(5):399-401.

[4]季云瀚,马昕,王旭.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66例老年踝关节骨折临床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2(2):1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