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其福
(平昌县国平医院四川巴中636600)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8-0279-02
肝炎指的是由肝炎病毒引发的传染性疾病,目前已发现的感染病毒包括五种类型,即甲、乙、丙、丁、戊五类,而中医临床根据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及有无黄疸等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肝炎等,皆属于祖国医学“胁痛”、“黄疸”、“湿阻”等范畴。总的来说,肝炎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的传染疾病之一。当前对肝炎的治疗,大致不外乎三种治疗方法:
一、从病源的角度考虑,认为一种特殊的致病因子——肝炎病毒的内侵是发生肝炎的能激因素,而湿热邪毒则是病理产物的概念。因此应用针对性之病因疗法是一法;清其病理产物,不使其助纣为疟为又一法。中医把清热解毒作为治疗要点,是有积极意义的。姜春华先生说:“病本与毒,应重治本”。这个“本”就是指病源——病毒。即以清热解毒为主的“清肝疗法”。
二、认为任何病邪总是寄足在人体上的,祛邪热之不应,应当从病人的体征着手。尤其慢性肝炎,大都表现为全身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脉沉细,舌淡苔薄等虚证。危北海先生主张选用健脾、温阳、滋阴、补血等补益法进行治疗。这种方法针对患者体虚这一特点,偏重于人的因素,称之为“保肝疗法”。
三、从肝的生理特性着想,认为肝主疏泄,性喜条达,慢性肝炎大多数:“在本为虚,在病为实”。正由邪而致虚,病因虚祛而益滞。虚而夹滞者,当先理气实,后补其虚。临床上使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方法,简称“疏肝疗法”。
例:李某,男,34岁,农民。患慢性肝炎两年,肝区右肋部隐痛,食欲不佳,全身疲乏,头晕心烦,手足心热,小便色黄,舌苔白腻,脉弦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此为肝阴不足,肝气亢逆,化热上冲所致。益用柔肝理气、敛阴清热、健脾除湿之法。
方药组成:白芍50克,柴胡20克,枳实20克,白术20克,茯苓20克,黄芩15克,茵陈50克,沙参15克,郁金15克,甘草10克,板蓝根30克,胆草15克,白花蛇舌草50克,败酱草30克,蒲公英15克,山楂15克,神曲30克。
用上方二十剂,肝区右肋部隐痛减,头晕心烦消失,全身疲乏减轻。根据上述症状,在原方的基础上随症加减连续服药二十余剂,症状减,乙肝表面抗原减弱,嘱其继续服药以固疗效。
本方以白芍为主药,取其柔肝止痛,敛阴养血之功用,为治肝脾不和,肝气郁滞之要药。适用于肝气不和所致的胸腹疼痛、手足拘挛等症。曰人吉益东洞氏谓:“白芍主治结实拘挛也。”以白芍能缓解痉挛而缓和肝气之“刚悍”,称之为柔肝。
除了前述几种基本的治疗方法外,不同的学者针对不同的病型有不同的理解与治疗措施,笔者针对黄疸型与非黄疸型进行如下一些探讨:1)黄疸型:可分为阳黄、阴黄、虚黄及急黄四种,肝炎尤其是传染性肝炎中多数为阳黄,而且多为发病早期,症状为身热烦渴,或心中懊恼而热,或胸闷纳减、腹满,或痛,或大便秘结,但头汗出,小便不利,或小便赤涩,皮色黄呈橘子色,形成脉缓或洪滑有力,舌苔滑腻。根据见证特点又可分为多种,其中常见的为热重于湿,治疗方法以清热为主,利湿为辅,常用方药为茵陈蒿汤加减。阴黄属虚寒证,与阳黄相对,也可以说是阳黄迁延日久进展而来,可见皮肤黄晦暗,如烟熏,畏寒无热,食欲明显减退。治疗建议以健脾温化为主,常用的方药为茵陈理中汤加减。虚黄症状主要为口淡、怔忡、耳鸣、脚软、怠惰无力,寒热微作,小便浊涩,皮肤虽黄而爪甲如常。主要是因为劳倦太过及血气具虚等所致,禁忌凉药,而宜采取此劳倦四君子汤调中培土。急黄者其症状来势凶猛,病情险恶,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暴发性肝炎,临床少见,但预后差,建议迅速抢救。治疗建议以清热开表解毒方药为主,比如千金犀角散加减。2)非黄疸型:非黄疸型肝炎的辩证论治则需根据肝脾两病辩证治疗原则实施,一般病例症状表现为胸闷神倦,食欲不振,恶心或呕吐,右肋下隐痛,小便不利等。湿热郁滞脾胃运化失常之证,可用和胃化湿或舒肝调气法治之,常用小陷胸汤合平胃散。若证现气血双亏者,则以逍遥散随证加减应用。
当然,祖国医学辩证论治博大精深,此文中提及的仅仅是点点滴滴而已,不仅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断总结与归纳,还要在实践中找出不足与缺陷,不断弥补,才能进一步深化祖国医学之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