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缝扎手术治疗体会

/ 1

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缝扎手术治疗体会

于晓强

于晓强(内蒙古兴安盟人民医院普外科137400)

【中图分类号】R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30-0162-02

【关键词】腹腔镜内环口高位缝扎术儿童腹股沟斜疝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小儿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既往采用手术治疗。随着微创概念的普及,一些传统经典手术走向微创化,腹腔镜技术也被应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1,2]。我科自2007年10月应用小儿腹腔镜行内环口高位缝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34例,经随访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34例,男31例,女3例,年龄11个月~13岁,平均4岁。左侧斜疝10例,右侧斜疝21例,双侧斜疝3例。

1.2方法

1.2.1麻醉采用静脉全麻。

1.2.2手术取头低脚高斜面10°~20°,向健侧倾斜20°~30°体位(双侧斜疝先向实施手术的对侧倾斜)。应用针式腹腔镜器械,5mm30°镜,3mm钳。脐下缘内侧切口3mm,提起腹壁,将气腹针插入腹腔,注入CO2气体,使腹腔内压力达到7岁以下为1.33kPa,7岁以上为1.60kPa[3]。气腹建立后,拔出气腹针,进5mmTrocar及30°镜,脐旁开约5cm作一约3mm切口,进5cmTrocar及操作钳。术中能发现疝囊被气体充盈隆起,内环口开放,明确诊断。隐匿性疝能同时被显露得以诊断,同时手术。在疝内环口体表投影处穿刺,进穿刺针(头端适当加弯)作为引导,用4号双股丝线分别在内环口的两侧各做一半荷包,一线再引导另一线,最终形成全荷包,收拢荷包,关闭内环口,腹壁内腹膜外打结,埋于皮下。剪除多余的丝线,逐个拔出套管针,消除气腹,缝合脐上缘切口,术毕。

1.3结果34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10~30min,术后当天即可进食及下床活动,不需使用镇痛剂和抗生素,观察2~3d后出院。未发现内脏损伤、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到目前为止,术后随访斜疝无复发,未发现肠粘连等并发症。

2讨论

小儿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以斜疝为常见。腹股沟斜疝是指疝囊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内环突出,向内、向下进入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皮下环,可突入阴囊内或大阴唇前端的疝。小儿腹股沟疝的发生主要是腹膜鞘突未闭或闭锁不全,再加上腹压增高而形成,而并非因肌肉薄弱。腹股沟疝具有可复性,极易发生嵌顿、绞窄。一般6个月后很少能自愈,需要手术。

传统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方法是仅做单纯疝囊高位结扎即可达到治愈的目的,一般不做修补术。由于传统手术需要解剖腹股沟管结构、精索和游离疝囊,手术中极易对紧密包绕着疝囊的精索内容物(血管、神经、输精管)造成损伤,极易发生输精管粘连、扭曲、缺血,从而影响生育,这是传统手术的最大缺点。此外,以单侧斜疝住院的小儿部分斜疝可能是双侧的,只是一侧以潜在隐匿形式存在,暂时不会在两侧腹股沟区同时出现可复性肿块,当增加腹腔压力等因素存在的时候,则可出现症状。据Schier等报道,933例小儿对侧腹股沟隐匿性疝299例。国内姚干等[4]报道的250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中,发现586例对侧内环口未闭。本组病例为25%。对于一侧显性疝、另一侧隐匿性疝患儿,传统手术方法是必须在隐性疝出现症状后,才可以再次手术解决问题。这是传统手术的又一缺点。而用腹腔镜施行小儿腹股沟斜疝内环高位缝扎术可避免上述情况,具有如下优点:(1)仅在腹腔内行疝内环高位缝扎,不处理腹股沟,对腹股沟管的解剖结构无破坏,精索内的各种结构不会造成损伤,不会发生输精管粘连、扭曲,不影响生育。(2)可以在术中很明确地发现对侧隐匿疝,可以一次完成双侧手术,不增加切口,避免以后另一侧再发而做二次手术,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和经费。(3)腹腔内行疝内环高位结扎,能够达到传统手术不能达到的高位,术后复发率更低(传统手术复发率为2%~4%,腹腔镜手术复发率低于1%)。(4)可以腹膜腔外打结,它也具有传统手术结扎牢靠的特点。(5)腹腔镜手术还具有操作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腹壁切口小、不留疤痕等优点。

综上所述,腹腔镜治疗婴幼儿腹股沟斜疝较传统手术治疗相比,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疝环结扎术具有安全可靠、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减少病人痛苦,缩短住院时间,可同时发现及处理对侧隐匿性疝、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的特点,是治疗小儿斜疝一种可选择的新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金哲.迅速提高我国小儿腹腔镜水平[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3,3(3):l.

[2]李宇洲.我国腹腔镜治疗小儿斜疝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4,4(5):368-369.

[3]曹琳,康宁.小儿阑尾炎腹腔镜治疗的分析.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9,20(1):26.

[4]姚干,李宇洲,梁健升,等.经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沟斜疝2500例报告[J].江西医药,2004,39(2):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