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家长心理状态及其心理护理临床对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孤独症儿童家长心理状态及其心理护理临床对照分析

杨国清

(厦门市仙岳医院精神科福建厦门361000)

摘要:目的分析孤独症儿童家长心理状态及其心理护理的临床对照。方法将2015年4月-2017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孤独症患儿进行归纳总结,将符合我院入组条件的74例孤独症患儿家属设为分析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不给予特殊护理,观察组给予心理护理干预;观察两组家长在患儿入院时和治疗4周时的心理状态。结果两组患儿入院时,两组家长的SDS评分和SAS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儿治疗4周后,观察组家长的SDS评分和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常情况下,孤独症患儿家长会存在严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故观察家长的心理情绪变化以及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关键词:孤独症儿童;家长;心理状态;护理

孤独症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类疾病之一,常发生在幼儿阶段,其临床症状威胁到社会功能发展和心理发育。大多数患儿在智力、学习、沟通能力、环境适应等多种方面表现较差,目前还未出现对该病的针对性治疗,但通过综合治疗能对患者带来重要的帮助,其中会有一部分的患者会出现明显好转,但多数患者的远期效果较差。如今,针对孤独症暂无特效治疗方式,预后不理想,在给患儿家庭以及社会带来巨大负担的同时,还使患儿家属出现不同程度的负面心理;尤其是焦虑和抑郁心理的出现,严重威胁到患儿家长的身心健康,也会导致患儿产生消极的情绪[1]。由此可见,对孤独症患儿家长实施心理护理具有重要意义。我院将孤独症儿童家长心理状态及其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对照,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5年4月-2017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孤独症患儿进行归纳总结,将符合我院入组条件的74例孤独症患儿家属设为分析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中男性16例,女性21例;平均受教育时间(11±3)年。试验中男性17例,女性20例;平均受教育时间(12±2)年。两组患儿家长的性别、年龄和受教育时间等基本情况均无明显差距,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条件:(1)所有患儿均为父母亲生;(2)患儿临床症状均与国际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分类第十版(ICD-10)中提到的孤独症诊断要求相吻合;(3)不存在其他神经疾病和躯体疾病;(4)患儿住院前均与父母一起生活;(5)所有患儿家长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均了解本次研究相关情况,且已签好《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不给予特殊护理,只进行常规基础护理。

观察组给予心理护理干预;详细操作为:(1)患儿入院时,积极主动接待患儿和家属,为其详细讲解病房环境,使之体会到亲切感和信赖感,以便于获取患儿和家长的信任,维护和谐的护患关系。(2)为患儿家长开展知识讲座,1次/周,1h/次,帮助患儿家长掌握孤独症的健康知识和治疗方式,从而提高其对矫治训练的自信心。(3)对患儿家长进行团体辅导,1次/周,1h/次,提高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频率,有效释放其生活压力和负面情绪,相互安慰、支持和鼓励,以及相互切实一些简单的解决方法。(4)按照患儿家长实际产生的心理问题,对其实施心理护理干预,1次/周;使之积极调整自身心态,把握十足勇气和信心,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在心理方面,通常家长对健康接知识缺乏一定的了解,对孩子患病的情况难以接受,认为孩子可能会残疾,由于孩子与他人交流障碍及行为异常等,担心孩子对他人作出伤害或被他人伤害等,常会感到焦虑,护理人员需要积极对家长沟通,指导家长如何缓解焦虑情绪。在家长知道疾病的相关情况后,会出现自责情况,认为孩子患病是因为在孩子婴幼儿时期未做到对孩子的关爱,平时生活压力大,对孩子的教育不当等,让家长的负罪感非常强烈,同时也非常自责,护理人员应开导家长,让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救治过程,让治疗效果达到最佳。

1.3观察指标

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儿家属的焦虑和抑郁情况进行评价;若分数在49分或以下,即为正常;若分数在50-59分之间,即为轻微焦虑或者抑郁;若分数在60-69分之间,即为中度焦虑或者抑郁;若分数在70分以上,即为严重焦虑或者抑郁。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6.0处理文中数据,计量资料通过(`x±s)表达,组间比较环节由t完成;当检验结果显示P<0.05时,代表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统计两组患儿家属的焦虑情况

两组患儿入院时,两组家长的SDS评分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儿治疗4周后,观察组家长的SDS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3、讨论

孤独症也称为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目前该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有多数学者研究发现,某些危险因素与出现孤独症具有一定的关系,其中的危险因素分别有遗传、感染、免疫以及孕期理化因子刺激等。孤独症是一种精神疾病,通常以社会性发展障碍为主,该疾病的护理和康复治疗不仅疗效缓慢、疗程较长、治疗经费高,且家长在照顾患儿过程中还要面对精神和物质生活的考验,对家长的身心健康和社会交往也存在一定影响。大多数家长在知晓孩子患孤独症后,其心理上均无法接受,因此极易产生一些心理障碍,例如:焦虑、紧张、害怕、失去信心、压抑和期望太高等,基本所有的家长都有一个望子成龙的愿望,对于孩子突然出现的疾病,家长在心理上会出现茫然、无助的感觉,护理人员在对患儿进行护理的同时,同时需要了解患儿家属的健康状况,并就那些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根据临床研究证明[2],孤独症患儿家长的抑郁焦虑情况远远高于健康儿童家长。同时,患儿家长的心理状态对患儿的心理有一定影响,对患儿的身心健康带来威胁。有学者认为,患儿家长产生的负面心理会导致患儿产生消极的情绪,对干预效果百害无一利。

如今,国内大部分孤独症的相关医护人员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均以患儿为中心,将患儿的护理和治疗排在第一位,往往忽略了其家长的护理,而家长的身心健康却是为患儿提供支持的基础。从目前形势来看,在围绕“以人为本”思想的现代化护理方案中,除了强调医护人员对患者全身心护理以外,还需要着重强调对患儿家长的支持和护理。因此,医护人员在护理患儿途中,还需主动观察家长的心理变化情况,根据家长的实际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干预手段;及时实施包含心理干预的相关措施,维护家长的正常心理,增强家长在治疗过程中的配合性,改善护理质量,这对患儿的康复治疗有重要意义[3]。在我院研究中,两组患儿治疗4周后,观察组家长的SDS评分和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对患儿家长实施心理护理,可减轻家长的负面情绪。

综上所述,通常情况下,孤独症患儿家长会存在严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故观察家长的心理情绪变化以及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参考文献

[1]钟于玲,谢立春,陈火星等.孤独症儿童家长社会支持需求与现状研究[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6,24(1):24-27.

[2]杨永,李珑,叶霖等.康复训练期孤独症儿童家长心理健康状况评估[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3,(4):338-339,340.

[3]卢迪.孤独症儿童家长心理状态及其心理护理对照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5,(1):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