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音乐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孙雅鲲

孙雅鲲

摘要:音乐课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音乐学科的地位长期没有受到重视。因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培养学生自信心、想象力及增强学生情感等方面对音乐课的作用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音乐教育;作用;自信心;想象力;创造力;兴趣;体验

音乐课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它能提高人的音乐素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及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既然我们开设了这门课程,我想笔者认为就应该让它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但是,真正要把音乐课上到位,真正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有益的影响,还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要想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笔者认为首先要让音乐课上得有魅力、丰富多彩,使学生活跃起来。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教师应尽量丰富教学内容,如借助CD、VCD等音像资料的视听效果来直接作用于学生,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但是活跃也要掌握好尺度,不能因活跃而导致课堂乱哄哄。这就要求教师有宏观调控的能力,既要保证课堂不乱,又不能限制学生积极性与创造力的发挥。以下是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针对音乐课所能起到的作用做的几点总结:

一、音乐课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处在成长阶段,教师就像是盏指路的明灯,教师要对学生有信心。歌德曾说过:“你认为他平凡,随意对待他,他长大后一定是个平凡的人;你认为他独特,尊重他,长大后一定出类拔萃”。学唱歌的人不一定都要唱得好、在国际上获奖;音乐教师也不应以一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学生。只要他们有进步,哪怕是一点点也好,而这时我们的鼓励也是很重要的。它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其感兴趣地学下去;反之,教师的批评则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对自己失去信心、自暴自弃,从此不愿意上音乐课。

二、音乐课能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展示学生的创造力

爱因斯坦有这样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类的许多进步都来源于音乐的启发。少年儿童的想象力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通过它可以使灵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因此,音乐教学已成为促进学生全身心健康发展,塑造“创造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教师不能全用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必须是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实施的。例如:在教学生进行节奏训练时,笔者运用奥尔夫教学法让学生把口、脑、手协调起来,以加强趣味性。同时,笔者打破以往“教师编学生做”的这种机制模仿的常规,让学生自己听音乐、自己去感受、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想象,把听到的音乐用自己的手脚去做动作,去自行发挥、自我表现,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同时,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尽量多给学生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课堂上不止有教师的三尺讲台,更有学生的舞台。例如,在教学生歌曲的过程中,笔者会余出大量时间,让学生主动为大家演唱。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表演、主动获取知识,有利于学生淋漓尽致地表现作品,从而更好地发挥音乐教育的能动作用,进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学生情感体验、自我展示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音乐课能够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现今教育,在学校学科设置中,语、数、外、史、地等科目均为偏重理性的课程,而这些课程又被叫做“主课”。我们可想而知,理性在学校中占据主导地位,而非智力因素指的是人的情感、意志、品质、气质等。教师往往忽视对人的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培养和强化的作用,而只重视认知、操作目标的落实,忽视情感领域目标的培养;片面强调音乐教育的操作、技能、技巧,而忽略了审美情感教育。学生身上的规范越来越多,个性、创造性、感性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限制,从而阻碍了感性的发展,导致许多学生感性麻木,感觉迟钝,这一切都是有悖于教育的初衷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有把两者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让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担当发展学生感性能力的重任,使学生成为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将变得十分重要。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真理的追求”。作为音乐教师应遵循教学艺术规律,针对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好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除了创设情境,巧设问题等方法外,师生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才是音乐教学优化审美功效的重要标志。情感是人整个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课中教师不断地进行点滴情感渗透,日积月累,便会使学生感情丰富,认识敏锐,思想细腻,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以上三点是笔者在教学中总结的音乐课对学生所起的作用。众所周知,自古以来,音乐就被限于“陶冶性情”的框架之中。“陶”、“冶”原意是指用制陶的模子和制铁的模子来铸造,“陶冶性情”实质是指把个性的性情纳入固定、普遍、制约性的道德模式中来加以规范。重理性、轻感性,重规范、轻个性。要求情在理中,通过感性、快乐的过程来实现道德的潜移默化,是我国传统音乐功能的显著的民族特色。它一面是道德教化的途径之一,另一面又有着一般教化不具备的作用,那就是形式的活泼,过程的愉悦,感化的深入,从而能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心灵深处,实现伦理道德的内化。

而音乐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它以其声音铸造语言,音乐的想象是人类艺术创造和科学发展的思维宝库,作为从事音乐教育的专业教师,在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应运用音乐教学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总之,在现代素质教育中,音乐教学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这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因而,作为音乐教师,不应只注重传授音乐知识、技能和技巧,而应以培养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性情,塑造学生人格为中心。同时这也是音乐教师的重要职责。

作者简介:孙雅鲲,包钢实验中学,中学一级音乐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为音乐教学。在多种期刊发表过文章和论文。

作者单位:内蒙古包头市包钢实验中学

邮编:01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