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治疗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治疗分析

滕玉莲

滕玉莲(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七煤医疗中心新兴医院154600)

【中图分类号】R73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4-0171-02

【摘要】目的探讨年轻女性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特点、相关发病因素及其合理治疗探讨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发病情况、治疗及预后。方法子宫内膜癌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放疗、化疗及激素药物等综合治疗。结果本组患者经过治疗痊愈42例,好转8例,死亡2例.结论通过诊断及时发现子宫内膜癌,并根据临床情况采取治疗措施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命期限。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治疗分析

子宫内膜癌(carcinomaofendometrium)是指子宫体内膜发生的癌,以腺癌为主,又称宫体癌,为女性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本病多发生于绝经后或更年期妇女,少数可发生在40岁以下年轻妇女。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饮食结构、生育观念的变化及外源性雌激素的不规范应用,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尤其年轻患者呈上升趋势,但年轻女性发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均有其独特之处,与绝经后内膜癌患者有所不同。本文总结了2004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5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52例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以期找到一种更为合理而有效的诊疗方法,提高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2004年1月-2009年1月共收治子宫内膜癌患者52例,年龄45岁以下,复习其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

1.2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异常阴道出血44例(85%)、月经过多8例(15%)、下腹疼痛8例(15%)和阴道流液3例(6%)。

绝经后阴道流血,围绝经期不规则阴道流血,40岁以下妇女经期延长或月经紊乱。阴道异常排液,呈浆液性或血水样。晚期时因癌肿浸润周围组织或压迫神经而引起下腹及腰骶部疼痛。妇科检查早期患者可无异常发现,稍晚期则子宫增大,有的可扪及转移结节或肿块。

1.3.辅助检查

1.3.1细胞学检查:采用宫颈外口及后穹隆涂片,或宫颈内、外口涂片及后穹隆涂片做细胞学检查,可能提高阳性率。

1.3.2分段诊断性刮宫:是确诊本病的主要依据。先刮颈管,用探针探测宫腔,继之刮宫腔,刮出物分别装瓶固定送病理检查。若刮取的组织量多且呈豆渣样时,内膜癌的可能性极大,应立即停止搔刮,以防子宫穿孔或癌灶扩散。

1.3.3B超或阴道超声辅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子宫大小、宫腔内有无占位性病变、子宫内膜厚度、肌层浸润深度,以协助诊断。

1.3.4宫腔镜检查:直视下明确宫腔内病变部位、范围,对可疑部位做活组织检查,有助于发现较小的和早期病变。

2治疗方案及原则

子宫内膜癌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放疗、化疗及激素药物等综合治疗。

2.1手术治疗凡手术治疗者均应进行腹腔冲洗液或腹水细胞学检查。进入腹腔后,先注入200ral生理盐水冲洗盆、腹腔,然后吸出冲洗液,查找恶性细胞。继之再探查盆、腹腔腹膜后淋巴结。

2.1.1筋膜外子宫切除或子宫次广泛切除术及双侧附件切除术:适合于工a、Ib期,癌细胞分化程度为I级或Ⅱ级者。

2.1.2子宫广泛切除术及双侧附件切除术和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适合于Ia、Ib期病例、癌细胞分化程度Ⅲ级、病理组织学类型较恶性者(浆液乳头状癌、透明细胞癌)、Ic期病例以及Ⅱ期患者。

2.2放射治疗

2.2.1癌细胞分化差的I、Ⅱ期患者,宫旁有浸润者,可先行术前放疗。术前放疗常用腔内放疗,根据不同情况可给A点、F点剂量30~40Gy/3~4周,放疗结束2周后手术。

2.2.2癌细胞分化差、深肌层浸润、宫颈已浸润、盆腔有转移灶、血管淋巴管内有癌栓、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者,术后应补充放射治疗。

2.2.3不宜手术的I~Ⅱ期病例可单行放射治疗。

2.3.药物治疗

2.3.1激素治疗:不宜手术、放疗或治疗后复发的晚期患者考虑首选激素,另外年轻Ia期患者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者也可考虑慎重应用。常用药物为:

2.3.1.1己酸孕酮:500mg,肌注,每日1次,连续用6~8周后,改为250mg,肌注,每日1次;或500mg次/周,肌注。

2.3.1.2醋酸甲羟孕酮(progesteroneacetate):即安宫黄体酮,每日100~200mg,口服6个月~1年。

2.3.2化学药物治疗:晚期或复发病例,可联合化疗。使用方案有顺铂、多柔比星、环磷酰胺,或紫杉醇与顺铂联合应用。

3结果

本组患者52例,经过治疗痊愈42例,好转8例,死亡2例.

4讨论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之一,虽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基本上是一种好发于老年妇女的肿瘤。一般认为,内膜癌的好发年龄约比宫颈癌推迟10年。平均年龄为55岁。但约有25%的患者是绝经前妇女,约14%的患者年龄≤45岁,约5%的患者年龄<40岁。

子宫内膜癌主要转移途径为淋巴结转移,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是最易转移的部位。临床Ⅰ~Ⅱ期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9%~35%。腹主动脉旁收结转移率为6%~14%。术前的阴道B超、MRI、CT等检查,有助于判断肌层浸润、有无附件转移、病灶大小、有无宫颈累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等,对术中决定手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内膜癌淋巴结转移者的复发率较高,故对淋巴结转移的高危病人,应加强术后辅助治疗,以提高生存率,降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冷金花,郎景和.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研究进展[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年07期.

[2]赵学英,郎景和,冷金花,刘珠凤,李华军,孙大为,朱兰.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及复发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