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超诊断游走脾并蒂扭转一例并文献复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0-20
/ 2

彩超诊断游走脾并蒂扭转一例并文献复习

杨林仙朱通伟

杨林仙朱通伟(浙江省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超声科浙江台州318000)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

【摘要】摘要通过对我科彩超诊断的一例游走脾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彩超诊断游走脾的特点,帮助提高诊断率,以期更准确地帮助临床诊断与治疗。

【关键词】彩超游走脾蒂扭转【Abstract】Throughthereviewofanexampleoffloatingspleendiagnosedbyourultrasounddepartment,investigatethecharacteristicsofultrasoundofwanderingspleentohelpimprovethediagnosisrate,inordertoassisttheclinicaldiagnosisandtreatmentmoreaccurately.【Keywords】ultrasound,floatingspleen,torsion游走脾,即异位脾,可发生于不同的年龄段,症状体征多以腹部发现不明肿块为首发症状,并常因其压迫周围不同组织及器官而出现不同的症状,亦可无症状,诊断主要靠辅助检查判断。以下为笔者彩超诊断游走脾1例,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16岁,因“发现腹部包块1年余,腹痛3天”入院。该患者1年前无意中发现腹部包块,未予检查;3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痛及腹胀,不剧,无恶心呕吐,上述症状持续存在,并逐渐加重。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痛苦面容,腹平坦,上腹部可及一包块,大小约12060mm,边界清,局部有触痛,活动度好,肝脾肾未触及,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

当日门诊CT检查示:中上腹见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较大层面约13.2×5.4cm,上侧缘清晰,下缘不规则;该肿块左下方肠系膜脂肪模糊不清,局部见条状高密度影;脾窝区未见明显脾脏影。CT诊断考虑:中上腹团块影,脾脏扭转占位;肿块左下方肠系膜脂肪模糊,局部条状高密度影。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6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0.89%,红细胞计数4.4310^12/L。

急诊彩超检查:使用美国SIEMENSS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检查示中下腹见一大小约14854mm中等回声团块,边界清,包膜完整,内部为均匀细小光点回声,后方无回声衰减及增强,在其外缘可见切迹(似脾门结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示切迹处及团块实质内仅见点状血流信号(图1)。正常脾窝区未见脾脏组织回声。超声诊断:中下腹脾样组织回声伴点状血流信号,考虑游走脾并蒂扭转可能。

之后行手术得以证实。

图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游走2.讨论正常情况下背侧胃系膜发育形成脾脏的支持结构,如脾胃韧带和脾肾韧带等,将脾脏固定于后腹壁,仅允许脾脏在极小范围内移动,除了脾胃韧带和脾肾韧带外,还有脾结肠韧带及脾膈韧带固定于左上腹部。游走脾又称异位脾,指由于上述韧带发育不全或过于松弛以及脾门血管蒂过长,脾脏活动度过大,离开了它的正常解剖位置(左季肋部后方),临床上较少见[1]。游走脾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前者由脾韧带发育异常引起,多见于儿童(占20%-30%);后者发生于孕期(占70%-80%)[2]或因脾脏增大引起的韧带松弛。游走脾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部肿块,或压迫周围组织器官所引起的症状,也可长期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常给诊断带来困难。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及时诊断,常常在患者活动度大的情况下,出现蒂扭转,脾脏血流回流障碍,出现肿胀淤血,休克,危及生命。

游走脾诊断主要靠影像学检查确诊,彩超、CT、MRI都是有效的检查方法,各有利弊。彩超检查具有快速、便捷、诊断率高的特点,但易受肠气影响,且与操作者的技术有一定的关联;CT检查、MRI也能有较好的诊断率,但费时、费用高,不适用于某些设备落后的地区。

游走脾彩超诊断要点[3]:除发现腹部肿物外,在正常脾脏解剖部位未见脾脏回声;肿物内部回声是否均匀;寻找肿物外缘有无切迹,CDFI是否显示血管自切迹处呈树枝状分布。近年来报道有64%~69%的游走脾发生脾扭转[4],发病率明显增高。游走脾合并蒂扭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为不完全蒂扭转,引起脾静脉回流障碍,脾脏淤血肿大;另一种为完全性蒂扭转,引起脾动脉及其分支阻断,脾脏完全或部分缺血坏死,临床表现为剧烈腹痛,甚至有休克表现。CDFI示前者血流信号稀疏,后者血流信号消失。对照正常脾脏彩超声像图(图2):位于左上腹部,长10-12cm,宽6-8cm,厚3-4cm[5],呈半月形,脾实质呈低回声,分布均匀,内侧缘中部向内凹陷为脾门,CDFI常可显示脾门处脾动、静脉及实质内脾静脉属支。本病例符合上述游走脾合并不完全性蒂扭转表现。至于分类,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本病例患者发现病史1年余,脾脏增大较多,考虑主要系韧带松弛引起游走脾,但不排除先天性因素。目前对游走脾治疗倾向于行保留脾功能的脾固定术,只有出现脾蒂完全性扭转及脾梗死、脾蒂血管栓塞、巨脾、脾功能亢进等并发症时行脾切除术[6]。

图2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正常脾脏总之,彩超检查对脾脏异位、肿大、活动,实质回声均匀与否,都能准确显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脾门部血流的显示对于脾蒂扭转的评估有很大的帮助,且该方法无创、易多次检查对比,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普及性,可作为游走脾的首选常规方法。

参考文献[1]李学杰,刘国权.游走脾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2):70-71.[2]石建伟,宗建卫,马秉刚,等.游走脾并蒂扭转、脾梗死一例诊治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1,24(6):52-53.[3]牛振英,刘志娟,吕琪,等.彩超诊断异位脾一例并文献复习[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2,24(8):76.[4]刘鹏,李坤,李春燕.异位脾并血管变异的多层螺旋CT检查「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0,28(2):233-234.[5]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第四版)[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6]姜传武,肖玉芹,杨浩,李文华.游走脾的诊治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0,8(1):68-70.

来源期刊

医药界

相关关键词

彩超游走脾蒂扭转AbstractThroughthereviewofanexampleoffloatingspleendiagnosedbyourultrasounddepartment,investigatethecharacteristicsofultrasoundofwanderingspleentohelpimprovethediagnosisrate,inordertoassisttheclinicaldiagnosisandtreatmentmoreaccurately.Keywordsultrasound,floatingspleen,torsion游走脾,即异位脾,可发生于不同的年龄段,症状体征多以腹部发现不明肿块为首发症状,并常因其压迫周围不同组织及器官而出现不同的症状,亦可无症状,诊断主要靠辅助检查判断。以下为笔者彩超诊断游走脾1例,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16岁,因&ldquo 发现腹部包块1年余,腹痛3天&rdquo 入院。该患者1年前无意中发现腹部包块,未予检查 3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痛及腹胀,不剧,无恶心呕吐,上述症状持续存在,并逐渐加重。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痛苦面容,腹平坦,上腹部可及一包块,大小约12060mm,边界清,局部有触痛,活动度好,肝脾肾未触及,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