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世辉(河南省义煤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472300)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3-0258-01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卒中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找到可控的方法,能够及时预防和治疗急性卒中后感染。方法将2009年3月-2011年4月住院治疗的急性卒中患者进行了相关因素的调查,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筛选得出相关危险的因素关于影响急性卒中后感染的,然后据单因素分析方法结果及相关专业知识的结合,拟定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的方法,调整相互间的影响因素,发现了影响急性卒中后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急性卒中后感染率为18.4%,主要发生部位呼吸系统占到12.2%及泌尿系统占到9.4%;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分析显示:出血性卒中、年龄≥79岁、卒中后早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s)、卧床、基线Barthel指数(BI)<49分、基线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14分、基线Glasgow昏迷量表评分(GCS)≤7分等7项因素,是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在允许值内,有意义(P<0.05)。结论导致急性卒中后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发生率也很高,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危险因素、特别是可控因素,这个样可以及早的发现患者并预防其发生和恶化。
【关键词】急性卒中感染危险因素
在卒中>48h发生的各种感染称为急性卒中后感染[1]。急性卒中后感染是卒中>1d的首个死亡原因[2]及急性卒中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也是作为一个病情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3]。为了研究急性卒中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可以有效的控制和预防它,我们将院内该病患者进行了分析和调查,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研究2009年3月-2011年4月急性卒中患者住院治疗的作为对象。入选的病例共554例,其中男性262例,女性292例,年龄50~95岁,平均(70±10)岁;缺血性卒中475例,占86.4%;出血性卒中79例,占13.6%。
1.2研究方法将2009年3月-2011年4月急性卒中患者住院治疗的进行了调查,并制定患者调查表。根据专业知识和参考以往的研究文献[4,5],初步筛选出可能发生感染相关因素20项,并对所有入选病例进行了相关因素的基线调查。首先用单因素分析方法,进一步的筛选出影响感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依照单因素分析结果和相关专业知识的结合分析,拟定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调整相互间的影响因素,发现了影响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1.3调查指标及评定方法
1.3.1一般资料患者年龄、性别、次数、卒中类型、基础疾病(包括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贫血)。
1.3.2可能有关的基线因素(1)空腹血糖(FPG):FPG≤6.00mmol/L为正常、6.10~6.90mmol/L为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7.00mmol/L可能为糖尿病。(2)营养状况:体重指数<18.55;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低于正常人群标准90.50%;上臂肌围低于正常人群标准90.00%;血清白蛋白<35.50g/L;血清前蛋白<200.50g/L;总淋巴细胞计数<1.85×109/L。以上这6项营养指标,达到至少有任意两项低于正常水平时即诊断为营养不良。
1.3.3早期干预治疗侵入性治疗和检查:包括气管插管、气管切开、鼻饲管、导尿管等。药物应用: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s)和糖皮质激素等。
1.4统计分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P<0.05为差异的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急性卒中后感染率554例急性卒中患者中共有102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8.51%。感染部位:呼吸系统69例,占12.33%;泌尿系统54例,占9.56%;多部位感染28例,占4.82%;其他部位10例,占1.50%。
2.2急性卒中后感染的相关因素
2.2.1单因素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年龄≥79岁、卒中次数≥2次、出血性卒中、伴有血贫、伴有糖尿病、入院时检查有营养不良、基线FPG≥7.00mmol/L、卒中后早期应用PPIs、卒中后早期未施行康复治疗、卧床、基线NIHSS≥15.0分、基线GCS≤8.0分、基线mRS≥4.0分、基线BI<50.0分等16项因素与感染有关,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
2.2.2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年龄≥79岁、卧床、出血性卒中、卒中后早期应用PPIs、基线NIHSS≥15.0分、基线GCS≤8.0分、基线BI<50.0分等因素为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研究发现,急性卒中后感染患者年龄≥79岁的OR值为8.354(P<0.01)。说明高龄患者更容易发生感染。Kammersgaard等[6]研究表明,年龄每增加10岁对于急性卒中患者而言,发生感染的风险就增加了1.25倍。所以对于高龄患者应该更加特别注意预防和控制急性卒中后感染的发生。
本研究显示,出血性卒中的OR值为3.450(P=0.036)。说明出血性卒中与急性卒中后感染的关联性更加紧密。Katzan等[7]研究表明,缺血性卒中患者并发肺炎的概率远远低于出血性卒中患者。
本研究显示,卒中后早期卧床患者的OR值为35.701(P<0.01),说明急性卒中后早期卧床患者也容易发生感染,因为长时间卧床而导致患者不能及时排出呼吸道分泌物,而引发肺部的感染。所以,急性卒中后病情稳定应该尽早下床或多多活动[8]。
本研究发现,急性卒中早期GCS≤8.0分者OR值为11.351(P=0.016),说明昏迷的急性卒中患者也极容易发生感染。
调查了急性卒中患者,特别是高龄、出血性卒中、昏迷及重症卒中患者应该特别重视,积极地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急性卒中后感染的发生。早期应该多多活动减少卧病在床的时间;患者应该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包括锻炼吞咽功能;提供营养,增加抵抗力;尽量减少侵入性的治疗和检查;口腔要做好护理,防止病原菌在口咽定植;加强病房环境管理,保持病房的环境卫生,无菌操作制度要严格执行,减少或避免交叉感染;重视并发症和基础疾病的治疗等,都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急性卒中后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郝俊杰,张新志,唐春雷,等.急性卒中后感染调查与病原学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3).
[2]郝俊杰,张新志,唐春雷,等.急性卒中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对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4).
[3]郝俊杰.急性卒中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对近期预后影响的前瞻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