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华(莒南县第二人民医院山东莒南276600)
【摘要】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此病患者常在进食后出现上腹部不适或隐隐作痛、嗳气、恶心、呕吐、胃内反酸等消化不良的症状。在临床上,中医常根据此病患者症状的不同将此病分为五种证型,然后进行对症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中医药;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2523(2011)03-0112-01
1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于胃脘痛、腹胀、嘈杂、痞满等范畴,此病患者多是由于外感寒热、内伤劳倦、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因素使其脾胃的功能受损,导致其脾胃的运化失常、胃失和降、气机阻滞,从而引发此病。此病患者在发病的初期常以脾胃虚弱为主要表现,长期脾胃虚弱可使脾胃中化生湿邪,湿邪又能蕴化热邪,热邪再耗伤胃阴,导致胃内郁结。若是此患者胃内的血液运行长期不畅,血液就会逐渐由涩而瘀,进而发生瘀血、胃痛等证。
2临床表现
症状与体征:据统计资料显示,在临床上,85%的此病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且多为隐痛。这类患者在进食后其腹痛的症状可加重,部分患者可出见嗳气、恶心、呕吐、乏力、胃内反酸、上腹胀满、食欲不振等症状,多数患者可出现消瘦、贫血、舌红、舌厚、苔黄腻、脉弦细等症状。
3辨证论治
在临床上,此病的常见证型有5种。这5种证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症状、治疗原则、所用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如下:
3.1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此类患者的常见症状有:①脘胁胀满或疼痛,此症状可在其情志不遂时明显加重。②嗳气频作,出气则舒。③食少,纳差。④苔薄白,脉弦。治疗此类患者应坚持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的原则。选用的药方是:柴胡疏肝散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方)。其方药组成是:炒白芍20克,炒苡仁、百合各15克,炒枳壳、炒白术各10克,香附、法半夏各6克,柴胡、炙甘草各5克。肝火偏盛的患者可加用黄芩。胃内发生出血的患者可加用仙鹤草。气郁严重的患者可加用佛手和麦芽。
3.2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此类患者的常见症状有:①胃脘部出现痞满热痛。②口干、口苦、纳谷不香。③肛门灼热、排大便困难。④舌质偏红、苔黄腻、脉弦滑。治疗此类患者应坚持清化和胃的原则。选用的药方是:平胃散合香连丸(加减方)。其方药组成是:仙鹤草、生苡仁、莱菔子各15克,炒苍术、黄芩、茯苓各10克,厚朴、法半夏各6克,煨木香5克,黄连2克。湿证偏重的患者可加用石菖蒲和佩兰。
3.3脾胃虚弱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此类患者的常见症状有:①脘腹痞闷,此症状时缓时急。②不知饥饿,不思饮食。③体倦乏力、少气懒言。④大便溏薄。⑤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治疗此类患者应坚持益气健脾、升清降浊的原则。选用的药方是:补中益气汤(加减方)。其方药组成是:黄芪、党参、炙甘草各15克,柴胡12克,白术、当归各10克,陈皮、升麻各6克、生姜9片,大枣6枚。手足发凉的患者可加用附子和干姜。脘腹胀闷较重、气虚失运的患者可加用木香、枳壳和厚朴。出现呕吐和下痢的患者可加服半夏泻心汤进行治疗。
3.4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此类患者的常见症状有:①胃内隐隐出现疼痛,胃部喜温、喜按,在空腹时其胃痛的症状常加重,在用餐后其胃痛的症状可减轻。②呕吐清水、手足发凉、大便稀溏。③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治疗此类患者应坚持温中健脾、和胃止痛的原则。选用的药方是:黄芪建中汤(加减方)。其方药组成是:饴糖30克,白芍18克,桂枝、生姜各9克,炙甘草、大枣各6克,黄芪5克。泛吐清水较多的患者可加用干姜、陈皮、半夏、茯苓和防己。胃内反酸严重的患者可加用吴茱萸和瓦楞子。寒盛而痛甚,伴有呕吐、肢冷等症的患者可加服大建中汤或理中丸进行治疗,待疼痛的症状消失后再服用香砂六君子汤进行调理。
3.5脾胃瘀血停滞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此类患者的常见症状有:①胃脘部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此疼痛在进食或入夜后加重。②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治疗此类患者应坚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原则。选用的药方是: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方)。其方药组成是:丹参30克,大黄15克,甘草10克,五灵脂、蒲黄各6克,檀香、砂仁各5克。胃内出血的患者可加用三七、白芨。呕血、便血、面色萎黄、舌淡,脉弱无力的患者可加服黄土汤。
4病案举例
患者,男,28岁,山东临沂人。该患者于2007年1月在某医院被确诊患有慢性浅表性胃炎(急性活动期)。后因胃脘部出现不适,于2007年3月2日来笔者处就诊。该患者的症状是:①胃脘胀痛,疼痛连及两胁及后背,并在用餐后加重。②有口苦、烧心、痞满等症状。③舌红、苔薄少、脉细弦。根据其症状他被最终确诊患有夹有湿热的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于是笔者按照疏肝和胃的治疗原则(兼顾清化),为其使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方)进行治疗。其方药组成是:炒白芍20克,炒苡仁、仙鹤草、炒谷芽、炒麦芽各15克,炒枳壳、炒白术、黄芩各10克,法半夏6克,柴胡、佛手各5克。患者每日服1剂,每剂分2次在早餐及晚餐后半小时服用,共服用14剂。半个月后,该患者再次前来就诊,自诉其在服用了这14剂药后,其胃脘疼痛的症状已经消失,烧心的症状明显减轻,但仍有轻微的腹胀。经检查,笔者见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这说明其胃内的湿热已经被药性彻底化解,应改以补益脾胃为治疗原则,便将方药组成调整为:麦冬、仙鹤草、炒苡仁、煅乌贼骨、炒谷芽、炒麦芽各15克,太子参、炒白术、白及各10克,法半夏、大贝母各6克。该患者按照调整后的方剂服用14剂之后,其原有的症状完全消失。
5结语
由于此病的证型种类繁多,且同一患者可同时合并多种证型,因此在临床上,医生对此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坚持审证求因、辨证施治的原则,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方,并要彻底纠正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不科学的饮食结构,这样才可有效地治疗此病,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