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放射科;2江西省洪城监狱医院;3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江西南昌330006
【摘要】目的:分析脊索瘤的CT、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索瘤影像学资料,15例均行CT检查,其中4例行平扫加增强,14例行MRI扫描,其中12例行MRI平扫加增强检查。结果:颅底部8例,骶尾部8例,颈椎1例。CT表现枕骨斜坡或骶尾椎见溶骨性骨质破坏,无硬化边,其内见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14例边界清晰,3例边界不清;9例病灶中央或周围可见不规则残存骨质或钙化。
【关键词】脊索瘤;体层摄影,磁共振成像
脊索瘤是一种起源于胚胎脊索残留组织的、发病率低的、先天性的低度恶性肿瘤,易侵犯颅底,骶尾骨质和颅神经,具有局部侵犯性。术前正确诊断对治疗具有重要的帮助,本文回顾性分析17例病理证实的脊索瘤CT、MRI资料,重点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及其各自的优点,旨在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及临床应用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搜集两院2011年9月-2015年9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索瘤17例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男9例,女8例,年龄28-75岁,平均年龄52.5岁。颅底脊索瘤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无明显诱因头痛、头晕,3例伴视物模糊,1例因合并颅内出血出现颞部不适。骶尾部脊索瘤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骶尾部及下肢疼痛,3例触及包块,1例术后出现广泛转移发生广泛疼痛;1例颈椎因肿块压迫脊髓出现双上肢及腰部疼痛。
1.2影像检查17例患者中,15例行CT平扫,其中4例加扫CT增强;14例行MRI平扫,其中12例加扫MRI增强。CT检查采用Philipsbrilliance16层螺旋CI机,层厚、间隔均为5mm,增强对比剂为碘海醇(300mgI/ml,80ml),注射流率3.5ml/s。扫描完重建层厚1mm,层间距0.5mm薄层进行观察,同时重建B60骨窗图像。MRI扫描采用SiemensSymphony1.5T扫描仪行常规轴位、矢状位、冠状位T2WI、T1WI,增强扫描对比剂为GD-DTPA。
2结果
2.1肿瘤部位、形态、大小17例脊索瘤患者中,颅底部8例,骶尾部8例,颈椎1例。在颅底部8例脊索瘤中,发生于斜坡4例、鞍区3例、左侧蝶骨及颞骨1例。骶尾部8例脊索瘤中,发生于骶骨6例,主要累及S2-5椎体,可以同时累及多个椎体,仅1例同时累及S1椎体,其中2例偏于右侧,1例骶骨脊索瘤术后发生椎体、双侧肋骨及肺内多发转移灶;尾骨2例。肿块圆形或类圆形11例,不规则形6例。15例边界清晰,3例边界不清。大小从1.8cm×1.3cm到8.4cm×7.3cm不等,平均为4.9cm×4.0cm。
2.2肿瘤CT表现15例CT检查脊索瘤患者肿块呈不均匀等密度(8例)、稍低密度影(5例)或稍高密度影(1例),1例因合并出血呈高、等、低混杂密度影。9例病灶中央或周围可见不规则小片状残存骨质或钙化。15例患者均可见不同程度的斜坡、鞍区、骶尾骨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骶骨脊索瘤患者术后复发及脊柱、双侧肋骨、肺内多发转移,可见多发骶骨、多个椎体、双侧多根肋骨见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周围见钙化或残存的骨质。1例颈椎脊索瘤见第2、3颈椎及其左侧附件溶骨性骨质破坏,周围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边界清楚。4例CT增强扫描均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
2.3肿瘤MRI表现14例MRI检查脊索瘤患者中,MRI平扫主要呈不均匀等稍长T1长T2或稍长T2信号;2例肿瘤合并出血信号不均匀,其内可见短T1短T2信号影;1例可见多发囊状长T1长T2信号区;2例可见分隔;2例行DWI序列呈明显高信号影。MRI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
3讨论
脊索瘤有相对典型的发病部位,CT和MRI对病灶的显示各有优点,CT可以清楚地显示肿瘤的骨质破坏及钙化或残存骨质情况,MRI对肿瘤的形态、边界及定性优于CT,尤其是颅底肿块,CT和MRI结合对脊索瘤的定位、定量、定性诊断具有较大价值。
参考文献:
[1]ShenJ,ShiQ,LuJ,etal.Histologicalstudyofchordomaoriginfromfetalnotochordalcellrests.Spine,2013;38(25):2165-2170.
[2]WalcottBP,NahedBV,MohyeldinA,etal.Chordoma:currentconcepts,management,andfuturedirections.LancetOncol,2012;13(2):69-76.
[3]刘福尧,张玮曾.斜坡脊索瘤螺旋CT表现及鉴别诊断.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2):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