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加辉(云南省德宏州德宏职业学院云南潞西678400)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10-0017-02
【摘要】《皮肤性病学》是一门以形态学为特征的临床医学,其诊断与鉴别诊断大多与皮损形态特征为依据。课堂教学是医学院校理论教学的重要方法。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要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皮肤性病学课堂教学激发学习积极性
《皮肤性病学》是一门以形态学为特征的临床医学,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都与其他临床学科存在很大差异。在《皮肤性病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是提高该门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也是任课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笔者仅就在教学中的一些粗浅认识,与同行专家共同探讨,请同行给予批评指正。
1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内部驱动力,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直接制约学习效果。学习动机常与兴趣、求知欲、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总的来说,大多数学生都有好奇心、求知欲和搞好学习的愿望,因此,每一轮教学的第一次授课就显得非常重要。在第一次授课时,要向学生阐明该课程的教材结构和内容,课程学习目标、学习目的和意义,树立学习该课程的长远目标。同时,每次授课时要明确课时目标,树立短期目标。有了目标,学习才有内驱力,才会产生学习积极性。
2树立教师威信,利用威信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教师威信由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等构成。教师威信在推动学习的过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学生对有威信的教师总是言听计从,对教师的课总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教师要树立自己的威信,就要及时进行“充电”。要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勤练“内功”。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具有高度的自我批判精神。
3教学中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PBL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病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如:1.在讲皮肤的结构和功能时采用PBL教学法:引入“皮肤的结构有哪些?”“皮肤有哪些功能?”等问题导入法;2.在讲淋病、梅毒、尖锐性湿疣等性传播疾病内容时,采用病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技术教学;3.在概括淋病的临床类型、先天性及后天性梅毒的临床分期时,则用板书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说,教师写,边说边写,有利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习兴趣;4.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使学生能够看到早、中、晚期梅毒的特征性损害,淋病的尿道流脓现象,尖锐性湿疣和生殖器疱疹的皮损形态,做到图文并茂、直观、形象;5.在讲授手足癣和色素痣等内容时,充分利用学生中有较多的病例的优势,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门诊医生和门诊病人等,通过角色扮演来牢记这些疾病的临床特点。通过采用以上多种教学方法,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实践性,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成课堂学习目标。
4角色互换,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课堂教学中,对一些内容少而简单的疾病,如日光性皮炎、手足皲裂等皮肤病,布置学生下去预习和查阅资料,做好准备,每次课安排3-4位同学站上讲台当“老师”,而教师则坐在台下听他们讲课,最后由教师对每位同学进行点评。这样可以督促学生课下精心准备,认真思考,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认清了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知识的“接受器”,知识的“存贮器”的角色定位中走出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摄取知识,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5“启发式”教学,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师角色强调了教师的社会责任,忽视了教师的个人生命价值;强调了教师的学科素养与教学技能,忽视了教师促进学生成长的服务意识;强调了教师的劳动传递性,忽视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教师应从这些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明确自己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角色定位。课堂教学中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分析问题。允许学生向老师发问,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将师生关系定位在“我-你”和“你-我”的平等关系中。教师不再是权威,不再是发号施令者,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平等交往,合作探求真理、探索科学知识。这是新型师生关系的表现。
总之,在《皮肤性病学》的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课程学习目标,教师要充分树立教师威信,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师生角色互换,实施“启发式”教学,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掌握皮肤性病的基本理论知识,为今后从事临床医学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