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学中源”说“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0-20
/ 1

浅析“西学中源”说“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涵”

万建华

万建华(泉州市城东中学,福建泉州362011)

1.高中历史岳麓版教材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1课《西学东渐》,有一道“解析与探究”试题:

材料一

“外夷奇技,其始皆出中华,久之中华失其传,而外夷袭之”,有诗云:“西夷制器虽奇巧,半是中华旧制来。”

———林昌彝《射鹰楼诗话》

材料二

奕驳斥倭仁反对增设天文算馆,称:“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犹目为东来法。特其人情性缜密,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名海外耳。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天文算术如此,其余也无不如此。中国创其法,西人袭之。”因此并非“舍中法而从西人”。朝廷采纳奕意见,颁布上谕,表示:“习西法者,不过借西法以印证中法,并非舍圣道而入歧途,何至有碍于人心士习耶?”

———《洋务运动》第二册

材料三

严复批评“晚近更有一种自居名流,于西洋格致诸学,仅得诸耳剽之余,于其实际,从未讨论。意欲扬己抑人,夸张博雅,则于古书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实窃我中国古圣之绪余”之类的说法,“令人呕哕”。

———摘自《救亡决论》

【问题】“西学中源”说曾经是顽固派反对西学的武器,而在洋务派领袖奕手中则成为倡导西学的依据,但在维新思潮主将严复看来却“令人呕哕”。请结合时代背景,对“西学中源”说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内涵进行分析评价。

2.一次练习中的一道选择题:

“外夷奇技,其始皆出中华,久之中华失其传,而外夷袭之”,有诗云:“西夷制器呈奇巧,半是中华旧制来”。这种“西学中源”说的解释目的在于()。

A.反对学习西方B.为变法作解释

C.宣传中体西用D.维护中华文化

给出的答案是A。

很明显,两道试题的命题者都认为“外夷奇技,其始皆出中华,久之中华失其传,而外夷袭之”及“西夷制器虽奇巧,半是中华旧制来”是顽固派用于反对西学的借口。但事实的真相是什么呢?

笔者在网上查找了一些资料,认为教材“解析与探究”试题的材料一和材料二均出自洋务派。理由如下:

材料一出自林昌彝《射鹰楼诗话》。林昌彝是清代文学家,字惠常,侯官(今福建福州)人,道光进士。林则徐之族兄,与魏源等交好。他在道光末年写成的《射鹰楼诗话》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①突出表现了爱国反侵略思想,兼及抗御入侵、抵制鸦片贩毒及商品倾销的方略。②评论诗人和诗篇。③通过选录、品评作品和检讨前人诗论,表达了作者的论诗主张。④有关风化之事,诸如花会的赌博、吸食鸦片之害及断烟之方以及耶稣教的传播等,也都有所论列。

学者盛邦和、何爱国在《儒家与现代化:反抗与调适》一文中说:“鸦片战争以来,那些开眼看世界的先驱、儒学的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相继利用‘西学中源’论作为引进、传播、学习西学的理论武器。如梁廷枏、林昌彝、冯桂芬、王韬、奕诉、郑观应……”明显认为林昌彝的政治立场属于洋务派。

因此,从作者的政治立场及《射鹰楼诗话》的内容,笔者认为,材料一表达的意思与材料二奕的观点和目的是一致的:用“西学中源”说来证明中学与西学并无冲突,证明两者之间是可相容、可互补的,用于减少洋务运动的阻力。

“西学中源”说是洋务派面对中国由于闭塞而导致落后于西方、倍受外国列强的侵略欺凌的现实,于19世纪60年代杜撰的一个理论,用于证明中学与西学并无冲突,证明两者之间是可相容、可互补的。但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这个观念越来越暴露出内容牵强的弊病,而且也无法令人信服地回答随着对于西学认识逐步深入而产生的新的问题:植根于华夏文化的中学与作为古希腊、罗马文明继承、融合者的西学毕竟属于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的,“同源”之说没有根据。它夸大了西学与中学之间的相似性;他们的论据大多缺乏有力的考证。因此,“中体西用”论应运而生。它沿用了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所述的“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本”,即肯定以“尧舜周孔之道”为代表的儒学伦理政治观念的统治地位,兼采西方近代先进技术为手段来促进国家的富强。这一指导思想下的具体举措虽然没有触及到封建统治的核心,但是在实际上却打开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通路,并逐步引起了思想以及全方位的社会变革,而且也为以后的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了铺路搭桥的作用。

到了19世纪末,以严复为代表的维新人士则认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显然,19世纪末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已经认识到东西方文化本质性的差异,并企图用西方文化来改造中国社会。

由此可见,并非是“西学中源”说“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涵”,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东西学本质性差异的认识在逐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