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雪杏(桂平市西山镇中心小学广西桂平53720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又要通过科学的学习和阅读。阅读的深度、广度、互动和联系,对学生获取知识、激发兴趣、陶冶情操、提高能力和运用语言能力影响深远。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寻求探讨一些科学的阅读方法,扩大学生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1.在阅读中拓展想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爱因思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包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可以拓展思维空间,使这个空间膨胀放大。任何一种思维活动,都离不开积极丰富的想象。”阅读中,充分发掘教材因素,经常进行想象训练,拓展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人教版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十册《白杨》一文,最后一段有这么一句“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到底“思”什么呢?阅读时,老师可以激发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也可以指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让学生尽可能把爸爸的想法讲出来,比一比哪个同学想象的最多最好。再如,也是第十册选读课文《加了一句话》这个故事讲,诗人在一个乞讨盲妇人写的“我什么也看不见”前加“春天到了”这句话后,愿意掏钱给盲妇的行人逐渐多了起来。诗人仅仅加了四个字,竟产生了这么大的魔力!指导学生阅读时,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我什么也看不见”前还可以加一些与诗人有同等魔力的话吗?
2.在阅读中变换角度,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我们阅读课文,习惯于顺着原作的意思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对思维的逆转或变异却很不敏感。“求异思维,就是在阅读时不受习惯性原理和方法的约束,不因循守旧,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得出与众不同的个人见解”。课文一些内容,在阅读中用求异思维变换角度审视,那又将是不同的阅读风景。第五册课文《陶罐和铁罐》中铁罐藐视陶罐固然不对,但是说由于王朝覆灭,宫殿倒塌,许多年过去了,铁罐被氧化,而陶罐却完好无损,还被人看是金、视为宝。有同学就说了,陶罐是泥做的,宫殿倒塌了还不早就压碎了吗?铁罐深埋地下,应该不会氧化。目前国家不是出土了许多完整的古代铁器吗?与《陶罐和铁罐》有相似之处的《科利亚的木匣》,科利亚把木匣埋在地下已经四个年头,看书中的插图,科利亚挖出来的木匣也是完好无损,一点没有腐烂的样子,很多同学都议论起来了。因此,“阅读时不应求同过多,而应该用另类的眼光,独辟蹊径,立体地、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但这并不是要学生怀疑一切,推翻一切。在阅读中培养求异思维,旨在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运用不同的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在阅读中补写材料,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有较高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课文内容受篇幅或题材的限制,不可能杂乱无章地面面具到。这写不到的地方就是我们去补写的空白。这个空白,会赋予更多不确定的内涵,供阅读者去填补、扩展、生发。第十册课文《草船借箭》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想用“造箭”这个难题治诸葛亮的罪,可诸葛亮还是通过“借箭”按时完成了任务。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除计谋外,周瑜比不上诸葛亮的还有那些地方?这个是我们可以去说说的空白。有一篇阅读短文叫《雪化后是什么》,“我”说雪化后变成水,变成水蒸气,但儿子说不是“最好的”答案,后来儿子告诉“我”豁然一亮的答案——雨化后变成春天!如果不偷换概念,雨化后到底变成什么,这个是我们可以去拓展的空白。北京颐和园是一座规模宏伟的古典园林。第七册课文《颐和园》把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都生动的描绘了下来。作者是按照“大殿---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样的路线游览的。这么美丽的园林,假设自己是导游,要向那些没有读过《颐和园》也没有到过颐和园的人介绍,应该怎样组织语言述说颐和园那美丽的风光呢?这个是我们可以去生发的空白。在阅读中,经常有目的有针对性训练创作一些片段,既机动,又灵活,并且带有普遍的趣味性,从而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作情趣。
4.在阅读中交流体会,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每篇课文都有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或赞扬一种精神,或鞭策一个观点,或阐明一个道理,或表达一个启示。阅读时,要善于归纳总结,用自己的话把阅读体会口头表达出来。狮子本来是十分凶猛的动物,但是,第六册课文《小狮子爱尔莎》中的爱尔莎却是那样温柔可爱,善解人意,它和作者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读了这篇课文,同学之间可以口头交流最令自己感动的方面是什么。同是第六册课文《和时间赛跑》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证实这个真理。我们阅读后,除了感受“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哲理以外,还有那些更深层次的启示呢?这可以引导学生说出来。“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时践起来却很难。”这是第九册课文《钓鱼的启示》中的一句话,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联系实际畅所欲言地说说“难”到底是怎么回事,对作者来说,都冲过难关了吗?
5.在阅读中对照比较,培养学生学习的系统性
课文所表现的体裁是有限的,不是记叙,就是描写,不是说明,就是议论,各个年级都大体相同,区别在于内容的长与短,表达和立意的深与浅。在阅读中,要注意一些体裁不同但内容意思大体一致的文章,加以对照比较,找到共通点,领会不同的地方。经常做这种“文异意同”比较,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系统性。系统性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大法宝,它可以通过不同背景,不同题材的文章,对比、挖掘共同的闪光点,提炼出我们需要汲取的养分。这其中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系统性的根本要求。《和时间赛跑》与《科利亚的木匣》是三年级不同学期的两篇选文,从题目看,写作的题材和体裁截然不同,但是两篇课文本质都与时间有关,都是讲时光一天天过去,人却一天天成长,事物也在一天天变化。前者直接表述的是抽象的东西---时间,用散文的形式写;后者间接描写的是具体的东西---木匣,用叙事的形式写。两者有异有同,各显千秋。再看第七册《观潮》和《五彩池》这两篇课文,也是安排在不同的单元,却都是写景的文章,并且都与水有关。不同的是,《五彩池》重在静态着色描写,把池水描绘得五光十色,绚丽多姿,突出了“彩”字;而《观潮》却偏重动态描写。你看,潮来了,“传来隆隆的响声”,那条“白线”也由远及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进而“白浪翻滚”、“浩浩荡荡”、“山崩地裂”,“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本文通过课文的实例从五个方面探讨阅读的方法,这些方法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阅读方法的研究,不是凭空想象,要求我们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实践、发掘和总结。不管寻求怎样探究的阅读方法,都不要忘记激发学生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收稿日期:2012-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