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一中学陶保杰
摘要: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近几年高考文综试题加大了对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考查力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的能力。本文根据教学实践提出了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史料实证高考
“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历史课标对史料掌握程度的要求是:强调学生要了解历史呈现的多种方式,提高历史的阅读、观察能力,初步学会从多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史料实证”素养是指学生能够在真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上得出历史结论和评判的能力和品质,它是其进一步养成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及历史反思素养的基础。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的能力。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史料实证”的教学意识
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教师是历史课程实施的主导者,因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自身要树立起重视史证教育的理念。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史证教育。
传统历史教学重视陈述性知识的传授,“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则需要在此基础上更为强调过程性知识的引导。在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材料论证历史问题,增强其历史分析能力,进而使他们养成严谨的思辨意识和思维品质。教师也要提高专业素质,增强教学能力。
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要求教师本身应具有较高的史学素养和扎实的教学功底,这一培养过程也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过程,值得教师认真研究以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因而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历史材料,做到史论结合,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二.历史课堂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辨别不同史料的作用;
“史料是还原历史的证据,是我们与历史对话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的能力”[1]。史料的类型很多,有文字史料、图像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等等。按照史料的性质,我们通常把史料分为原始史料和二手史料。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运用历史资料探讨历史问题,就要分辨历史资料的性质,因为不同性质的史料其研究价值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文字史料比图像史料更直接让我们接近真实历史,实物史料比口述史料更具有说服力,原始史料比二手史料更有价值。“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也有学者称之为第一手史料或者原始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也称二手史料或者转手史料)”。[2]不同种类史料再现历史的价值和功用也不尽相同,直接史料价值更大,这是我们普遍的共识。
(2)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辨析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体会实证精神;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学习和研究历史所能依据的就是史料,但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任何一种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里面可能有错误,可能有虚伪,可能有私人的爱憎,可能有地方及民族的成见,不经精密的考证,即笃信不疑,后患实无尽无穷。”[3]另外,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这就需要进行必要的史料鉴别。史料鉴别应该做哪些工作呢?梁启超进行了高度概括:“史料以求真为尚,真之反而有二:一曰误,二曰伪。正误辨伪,是谓鉴别。”[4]历史材料浩如烟海,我们要引导学生自主归纳与某个问题或观点相关的可靠性材料,从史料的来源和性质,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体会实证精神。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形成历史认识。
“史料实证”素养与其它核心素养一样,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逐步习得的。高考需要学生对试题提供的史料加以正确的分析、解读,并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多运用史料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解读史料,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理解历史事实,认识历史的真相,这是“史料实证”素养的主要体现。“如果说历史是一门科学,它的客观性就是建立在证据基础之上。尊重历史首先是尊重历史证据。历史的独立思考也只有建立在证据基础上才叫思考。”[5]史料是学者形成历史认识的依据,我们能借助史料和逻辑方法,按图索骥,层层推演,再现历史的真相。史料解读和推论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也是“史料实证”素养所蕴含的关键能力。
(4)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与现实是彼此沟通的。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史为鉴”,通过借鉴历史经验反省自我、认识自我和超越自我。以古鉴今、探今溯古,是为了继往开来,与时俱进。[6]当前,高考文科综合测试就往往结合现实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命题,要求学生以史料实证的精神探寻这些问题的历史渊源和各自的历史背景,以体现历史学科“古为今用”的原则。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就是要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和理论融入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以此不断激发学生的实证意识。如:在讲工业革命的影响时,除了教材讲到的经济、政治、阶级关系和国际格局等方面外,教师还可以结合现实设问:“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有何影响?”以此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等现实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感同身受,易于接纳,容易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同时,这些问题也有利于启迪学生,教育学生。
综上所述,史料实证既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历史教学必须达成的目标之一。所以,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转变观念,采取多种策略,努力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鹏:《例谈学科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的落实》,《中学历史参考》,2016年第4期.
[2]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3]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8页。
[4]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华书局出版,2009年版,第48页
[5]孙立田、任世江:《论历史思维能力分类体系》,《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4年第6期
[6]钟启泉:《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