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韦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韦艳

韦艳

柳州市第四十一中学广西柳州545005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学科的教学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由于初中语文的传统文化渗透教学才刚刚起步,在其发展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极大的降低了初中语文教学的成效。为了提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教学发展,本人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发展现状有所把握后,提示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具体实施途径,以求进一步推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

引言

在当前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社会上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及发扬也越来越重视,因而在实际教育教学中需要渗透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渗透传统文化,不但能够使学生更好学习语文知识,并且可提升其文化素养,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及更好发展十分有利。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及运用有效措施渗透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实现有效结合,提升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

1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的发展现状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从情感表达深刻的唐诗宋词到对仗工整的对联,从精心建筑的宫羽遗址到释义丰富的词语,中国文化都承载着众多历史底蕴。可以说传统文化是中国的发展的源头,时时刻刻表征着我国这一文化大国历史发展的悠远性。可以说前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精华与精髓,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充分继承这些传统文化,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进而真正做到将我国传统文化信息时代发展相结合,将其发扬光大。

现阶段,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的方法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从巧妙的利用课堂情景教学到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处处体现着初中语文教学的完善和发展。但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十分缺乏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造成大部分学生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还有所欠缺,在信息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往往缺少道德素养,在帮助他人上表现出冷漠、无视等现象。更有甚者,出现与同学之间相互攀比的现象,缺乏节俭、朴素的美德。可以说文化素养是每位学生的灵魂,是否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道德素养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青少年的未来发展。由此可见,将传统文化教学渗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2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2.1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语文教学材料中有很多优秀的古诗文著作,其文化内涵深厚,涵盖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建筑、饮食文化和伦理道德,教育者需要使用正确的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现出来,使学生能够充分地了解古人的思想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使用课堂提问、创设教学情境和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接触到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的潜在意识,通过阅读大量的古文资料,丰富学习内容。教育者可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去参观一些怀古景点,通过自然与文化的融合,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可以带领学生对参观孔子庙、大雁塔、各类文化博物馆等等,通过身临其境的接触和感受传统文化,使学生领悟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习惯。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朗诵,并将传统文化与道德实践相结合,对学生的行为活动进行指导和规范,将传统文化精神发扬光大。

2.2深入挖掘语文课本中传统文化内涵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材属于主要教学依据,同时也是文化教育传统的重要载体,因而在语文教学中为能够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应当对语文教材深入研究及理解,对其所包含传统文化内容深入挖掘,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渗透。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以课文教材作为立足点,对课文自身所包含传统文化充分挖掘,通过对现有新资源进行利用,使传统文化渗透得以较好实现。比如,在对《论语》进行学习过程中可对儒家思想及正能量人生态度进行挖掘;在对《塞翁失马》教学中可对道家辩证思想进行渗透,通过对这些传统文化进行渗透,教师引导学生更好的发现传统文化所具备的艺术魅力,可对传统文化精髓更好地感受,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使自身修养及文化素养得以提升,实现自身更好发展。

2.3创造课堂文化情境

摒弃传统枯燥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根据所教授的课文内容以及学生需要,创设多种文化情境。文化情境包括环境和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环境包括在教室或者班级走廊张贴一些著名文人的名言警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创设课堂教学环境指的是在课堂教学时,根据课文内容播放相关影视资料;在朗诵诗文时播放配乐;或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帮助学生在联想情境、理解诗文内容的同时,陶冶情操。例如学习苏轼所作的《水调歌头》时,教师可播放王菲演唱的歌曲《水调歌头》,让学生在美妙空灵的歌声中感受这首词所描写的场景,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湛与美妙。

2.4借助语文汉字特点领略传统文化魅力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从象形字到现如今的各种书写体经过了6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其独特的字形结构和音韵格调都充分体现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当前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生字,其中现实生活常用生字占据较大比例。因此语文教师就结合汉字结构特点对其背后隐藏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例如语文教师讲解“羊、人、火、口、水、日、月”等独立结构象形字就可运用图片演示汉字演变过程,而学生则跟随教师的图片演示逐渐了解汉字发展历程,深刻感受历史文化变迁。同时可以根据汉字表意特点讲解组合结构的汉字,如讲解“休”字,该生字由单人旁和“木”字相组合,好比一人疲倦了依靠在木头休息,因此组成“休”。讲解“磊”字,该字由三个石组成,在古代有很多的意思表示石,三个石字相组合就堆砌成“磊”,含义即有很多的石头。讲解“炎”字时,该字是有两个火组成,由于火本身就会散发较多热量,如果两个火字相结合必然会散发更多热量,使温度升高,因而“炎”可以表示十分热的含义。学生通过学习汉字能领略到祖先在造字方面的智慧,也能降低学生日后书写错误率。

2.5积极建设传统文化学习平台

由于课堂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仅仅通过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积极投身于建设传统文化学习平台,通过创建传统文化知识分享平台来不断为学生普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定期推送历史小知识等。教师可以创建传统文化讨论贴吧,引导学生在帖子下可以各抒己见,在彼此交流、相互沟通的氛围中,学习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定期发送传统文化知识的帖子,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学习,在有所感悟后,学生就可以在帖子下发表评论和看法,然后与其他同学进行切磋和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还能够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深入了解。

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十分重要,也因课程特点和素质教育强调的教学理念要求所致。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借助汉字特点渗透文化,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还应积极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加强课内课外结合,从多方面发扬优秀文化,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语言素养,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史艳霞.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01):113-114.

[2]钟剑连.文明长久渊源传承——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11):91-91.

[3]裴东霞.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