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市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现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浅析城市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现状

刘倩

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城市社区是指大多数人从事工商业以及其他非农业劳动的社区,是一定区域内由特定生活方式并且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城市社区公共产品是指城市社区内具有一般公共产品特征的,被全体社区居民享用的城市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产品。公共产品遍布于城市社区的每一个角落,而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城市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一、当前城市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

(一)供给主体单一

从理论上讲,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可以是政府、非营利组织、企业、志愿者组织、其他社会组织等,但由于公共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其不能由市场有效提供,因此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主要是政府。这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1.供给形式单一,供需错误,层次低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由低到高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但一些地方政府在建设城市社区时,大力兴修公园、草坪、广场等,在不知不觉中侵占了人们活动的范围,却忽略了社区居民最基本的需要比如街道的供水、排水、供气以及更高层次的社交需要与自我发展需要等的满足。另外,当前城市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层次不高,社区居民对文化娱乐设施、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等有很大的需求,但是供给却严重短缺,无法很好的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

2.缺乏竞争,成本过高,效率低下

以政府作为公共产品单一的供给主体,使得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时缺乏竞争,失去了追求效率的动力,致使公共产品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效率低下。而且公共产品供给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供给大多处于低效率的运行状态,主要表现为责、权、利不明,资源利用率低,不计成本,不讲效益。

(二)公共需求表达不畅

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的准确性取决于社区居民知晓自身的需求并且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需求。但目前政府与社区居民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还不健全,这影响了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的质量。

首先,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当前绝大多数城市社区信息传递主要还是依靠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走访,或者社区内张贴通知等传统方式向全体居民广而告之,这影响了信息的完整性和时效性。

其次,信息反馈渠道单一。当前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很少关注反溃社区居民无法及时将自身需求或者个人对某一公共产品或者服务的意见与建议反馈给政府。这种无反愧被动式的单向沟通,打击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也使得社区决策缺乏科学性、民主性。

(三)社区组织自身发育不足

1,社区居民和单位参与程度低

首先,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意识薄弱,认为供给何种数量与质量的公共产品与自己无关,总是被动的消费公共产品。其次,参与人数少,参与人员结构比例不合理,目前参与社区活动的主要是中老年妇女或者退休人士,很多中青年和专业技术人员不能或者不愿参与公共产品选择的过程。这导致了公共需求的差异性无从体现。

2.自愿供给不足

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时会出现"缝隙",并不能全面准确的提供公共产品,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以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就会有一些社区居民或者社区范围内的单位自愿的提供公共产品。例如社区内的有些诊所会免费为老年人进行体检,有一些爱心企业为孤寡老人捐款捐物,提供无偿服务等,这弥补了政府在某些方面的供给不足的问题。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最大化是人们行为的基本模式。从理性的角度来说,一般经济主体是不愿意提供不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公共产品的。因此这种自愿提供公共产品的行为在当前是相对稀缺的。这就需要全体社区居民有一颗善良的心,为了社区的发展联合行动,多为社区做贡献。

(四)社会组织参与供给引发新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缓解公共产品供给面临的严重不足和巨大压力,近年来开始有非营利机构、志愿者团体、社会团体、私人企业等社会组织参与到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生产、分配的过程中,但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缺乏合作,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时往往缺乏主动性,而社会组织在信息资源方面并不占有优势,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而且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又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导致出现了有些公共产品重复供给,资源严重浪费;而有些公共产品又没能及时供给,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等新的问题。不论是供给过剩还是供给短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金和物质的浪费,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二、对我国城市社区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思考

(一)以需求为导向提供公共产品

1、转变政府角色

政府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上不能大包大揽,它最主要的责任是对公共物品供给的引导与监督,而不是去生产。公共物品生产应该是多元化的,政府应该转变自己的角色,由"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把公共产品交由社会和市场来提供,并对那些有能力提供公共产品的组织和社区加强引导和扶持。

2、以需求为导向

政府要为社区居民提供赖以维持基本生产、生活以及全体社区居民享有均等机会的公共产品。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通过面对面沟通协商,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公共需求的表达,充分尊重社区居民的自主选择,进而形成统一意见,确定公共产品的数量与质量,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复杂化的需求。

(二)拓宽信息沟通渠道

网络时代社区内信息沟通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例如可以将微信、QQ等社交软件运用到信息沟通中,使得社区的当前动态被社区居民更加方便快捷的了解。社区可以建立相关网站或者微信公众号,由工作人员定期将一些公共产品的投入以及使用状况等信息发布在公众号上,方便社区居民及时了解当前社区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另外还可以在网络上设立社区居民论坛、社情民意收集反馈站等,一方面城市社区居民不仅可以了解信息,及时地通过留言或者参与讨论等渠道表达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邻里互动,将一些自己不需要而其他居民需要的产品定向交付对方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邻里关系。网络民意的迅捷性、充分性让工作人员可以很好的收集信息,发起投票确定当前需要何种公共产品,形成一种双向互动的沟通渠道。社区居民还可以利用网络公开、透明、强有力的这些特征在公共产品的供给过程中加强监督。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其双面性。新媒体参与公众需求表达,有关部门也应加强引导与管理,让它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不可肆意乱发不实消息,引起社区居民的恐慌。另外,还要注意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结合。如城市社区内一些年老居民、残疾居民等并没有能力使用新媒体参与信息沟通,这就需要社区工作人员继续采取传统方式来了解其需求。这样可以实现全方位的双向沟通,使得公共需求得到充分表达,提高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科学性。

(三)加强宣传教育,培育社区意识

社区意识是促使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思想基矗增强社区意识主要途径就是加强宣传教育,培养居民的凝聚力。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宣传与教育,如通过开展宣传教育,举办一些体育活动,建立社区交流中心等来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社区居民在参与活动时通过相互合作,提升社区意识,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加强社区自治。

(四)多元主体联合供给,明确责任加强合作

政府手中掌握的资源是有限的,财政经费也是有限的,因此政府应积极引导和扶持非营利组织、志愿者团体等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到公共产品的供给中来,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质量与效率。通过政府、市尝社会三方联合供给,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公共产品需求。在合作过程中,明确责任,政府加强引导与支持,同时与社会组织互相监督,实现公共产品的高效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