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国子监“六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2

小议国子监“六堂”

杨晶

小议国子监“六堂”

杨晶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北京100007)

在北京城的东南角,有一组古老的建筑群,被苍松翠柏所围绕,它就是北京国子监。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它是元明清三朝国家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历来倍受国家重视,多次进行大规模修缮,清朝乾隆年间增建辟雍后,形成了今天的建筑规模和格局。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也曾对国子监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修缮,致使这座古老的大学至今保存完好。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国子监占地面积二万七千多平米,由三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主体建筑两侧有“二厅六堂”、御碑亭、钟鼓亭等,形成传统的对称格局。今天我们谈一谈国子监的教育场所、监生(国子监学生统称监生)的教室——东西六堂。

东西六堂位于辟雍大殿两侧,分为东三堂——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和西三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每堂十一间房,占地三百多平米,共计六十六间房。六堂内部宽敞,有檐廊连接,规范整齐,是国子监建筑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代的国子监监和学的功能分开,国子监是掌管全国教育的行政机构,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而国子监学掌管学校具体教学。元代的教学场所也并不称为“六堂”,而是“六斋”,各斋也均有名称。《元史》卷八十一载:“仁宗延佑二年(1315年)秋八月,增置生员百人,陪堂生二十人,用集贤学士赵孟頫、礼部尚书元明善等所议国子学贡试之法,更定之。一曰:升斋等第。六斋东西相向,下两斋左曰:‘游艺’;右曰:‘依仁’,凡诵书讲说小学属对者焉。中两斋左曰:‘据徳’;右曰:‘志道’,讲说四书课肄诗律者焉。上两斋左曰:‘时习’;右曰:‘日新’,讲说《易》《诗》《书》《春秋》科,习明经义等。”“游艺”和“依仁”为初级班,“据徳”和“志道”为中级班,“时习”和“日新”为高级班,各班学习内容均不同。通过各班考试,成绩合格者才可以升级,这和我们今天的学校期末考试相似。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先以元带集庆路学改为国子学,后在鸡鸣山下新建太学,又改称国子监,从此监学合一,统称国子监。国子监中设置了六堂,相当于今天学校的班级,六堂的名称也由此开始成为定制,一直沿用至今。《钦定国子监志》卷十二载:“洪武初,设祭酒等官掌教。设六堂,曰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各堂的名称又称为堂号,均出自儒家经典。明初,六堂诸生采用积分之法,“凡通《四书》,未通经者,居正义、崇志、广业;一年半以上文理条畅者,升修道、诚心;又一年半,经史兼通,文理俱优者,乃升率性。升至率性,乃积分。”

朱元璋执政期间,在培养训练新的官僚队伍上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为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明代政治、社会的管理完善培养了大批的新型干练人才。他亲自指导国子监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制度,制定国子监学规,在北京国子监太学门东侧的“五朝上谕碑”中载有朱元璋的两次敕谕内容,恰恰是洪武十五年第一次为刚刚新建的南京国子监订立监规(九条),以及洪武三十年太祖去世前最后一次来南京国子监时的宣谕。所载学规极为严苛,碑载:“其囚徒膳夫俱系死囚,若不听使令,三更五点不起,有悮生员饮食,一两遍不听,打五十竹箆,三遍不听,处斩。”亦或是“敢有抗拒不服、撒泼皮、违犯学规的,若祭酒来奏着恁呵,都不饶!全家发向武烟瘴地面去,或充军,或充吏,或做首领官。今后学规严紧,若无籍之徒,敢有似前贴没头帖子,诽谤师长的,许诸人出首,或绑缚将来,赏大银两个。”“没头帖子”的肇事者就是当年的监生赵麟。“是年有监生赵麟者诽谤师长,伏诛仍竿首监前示众”。“乙亥洪武二十八年春正月甲寅,颁赵麟诽谤榜册及警愚辅教二录于国子监。”也正是由于严明的学规和教育制度造就了大量人才。当朝高官多为国子监生出身,“太祖虽间行科举,而监生与荐举人才参用者居多,故其时布列中外者,太学生最盛。”朱元璋所订学规制度贯穿国子监始终,只是执行力度各不相同,效果也平平。

清朝入关之后,国子监仍沿袭明朝旧制,虽多次大修孔庙和国子监,六堂名称功能仍依旧制。直到雍正九年(1731年),“祭酒孙嘉淦疏奏:直省拔贡必须在监居住者三百余人,六堂难于栖止。查国子监门外方家胡同官房一所,旧有三百余间,今只存一百四十二间,与国子监相去数武。恳恩赏给国子监衙门。臣等于每年公费银两内动支修葺,令拔贡及助教等居住其中,就近肄业。诏从之。”自此方家胡同的官房划给国子监后统称“南学”,也按六堂分理。“南学”成为监生们平日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而国子监的六堂逐渐成为以考试和集中训导为主的场所。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皇帝下令将御制十三经刻石一百九十余座置于国子监东西六堂以便师生观览。此套石刻已移至“十三经碑林”(又称“乾隆石经碑林”)。

清初,国子监教学仍依旧制,“乾隆二年,兼管监事尚书孙嘉淦奏称:祭酒等应仿宋儒胡瑗‘经义’、‘治事’两斋之法,严课诸生。三年期满,即所学分别等第,以示劝惩。果有经义、治事精通练达,人品卓越,学识醇正者,许祭酒等秉公保荐。”国子监治学方向为经义和治事,“经义以御纂经说为宗,旁及诸家;治事若兵、刑、天官、河渠、乐律之类,各名一家,皆综其源流,详其得失”。监生以自学为主,自己选择学习内容,每天研习并且要写学习笔记,三天上交一次笔记给老师批改,初一、十五上交给监管监事大臣、祭酒(相当于校长)、司业(相当于副校长)评定优劣。老师师并不系统教授知识,只是负责答疑解惑、批改笔记等。除了明确学习内容,孙嘉淦还制定了监规,使国子监的管理更加规范,如:全面考察新生,把好录取关口;严格请假销假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考察;用扣发月银的方法制止学生逃避考试;严格奖惩制度等。在这种氛围下,监生们个个埋头苦读诗书,奋发图强,盛景一片。清朝贡生王云廷所做的《太学十咏》中有三首描述了六堂,特别是“两序书声”和“六堂灯火”再现了监生们挑灯夜读,埋头向学的情景。

“两序书声”

书声喧两庑,无复辨琅琅。

疏密参檐溜,悠扬彻院墙。

闭门山共静,抱膝兴偏长。

何处遥相和,新蝉噪晚凉。

“六堂灯火”:

传柝三更静,挑灯六馆明。

参差萤案乱,掩映月窗横。

风露空堂迥,凄其夜气清。

悬知太学客,不羡照长檠。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当我们驻足于六堂之中,穿越历史,感叹于建筑,感慨于兴衰,感受于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辟雍纪事》

[2]《南雍志》卷一

[3]《明史》卷六十九

[4]《钦定国子监志》卷十

[5]《钦定国子监志》卷十二

[6]《钦定大清会典》卷八十五

作者简介:杨晶(1984年3月—)女,汉,北京人,当前职称为馆员,学历为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