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八五二农场小学教师
点评: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八五二农场小学教师
课标要求及分析:
《平均数》与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三、统计与概率(一)简单数据统计过程4.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有关。它有两项内容。
第一项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过程目标,行为动词是体会,学习水平为体验。学习内容是平均数的作用。第二项维度目标是结果目标,行为动词是能,学习水平为掌握,学习内容是能计算平均数,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课从实际生活出发,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本节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更要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体会利用求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据的作用。
学情分析:
优势:四年级学生已经对平均数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的基础,也是学会对一组数据进行分析、描述的关键。
劣势:“平均数”与“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不同的概念。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量,而平均数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这里又一次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课标要求“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教材分析中指出:“体会利用求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据的作用。”所以,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标要求“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但从学情分析中可以看出“进一步学习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的基础,也是学会对一组数据进行分析、描述的关键。”根据课标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所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学生在初步学会简答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生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流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预设时间5分钟)
1、谈话引入。(课件出示: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均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
【点评:从现实生活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并巧妙渗透了平均数的区间范围,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做好预设。】
活动二、探究新知(预设时间19分钟)
(一)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圆片,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看看面前的圆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圆片同样多。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方法。小组活动,讨论。
【点评: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汇报交流。不管怎样,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请你想一想:在刚才移动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规律?(从不相等到相等)
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点评:“平均数”与“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不同的概念。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量,而平均数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这里又一次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二)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1、教学例1。出示例1情境图,分析信息
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法求出了平均数,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求出这道题中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小红小兰小亮小明
14个12个11个15个
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14+12+11+15)&pide;4=13,所以他们这个小组的平均数是13。)
如何用式子表示呢?(平均数=总数量&pide;总份数)。师小结并板书。
2、教学例2。出示例2情境图,找出已知和未知。
本题告诉我们什么,要求什么?
比较两队的成绩是指什么?(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道题呢?
【点评: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进行观察、估计、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及时内化了各种求平均数的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活动三、拓展练习(预设时间13分钟)
(一)应用一
小组活动:学生身高的调查表,先求出平均数,再互相交流看法与观点。交流反馈。
【点评: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数据,并求出平均数,使学生体会“平均数”反映的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的数据。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人们可以运用它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二)应用二
请帮这位小选手算算最后得分。(课件出示)
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你有没有在哪里见过?(奥运会、电视比赛等)为了使比赛更公平,通常在比赛中采用这种方法求平均数。
【点评: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三)应用三
星期天,小丽高高兴兴去学游泳。她碰到一个难题,原来游泳池的水平均深是126厘米,小丽身高134厘米,她在这个游泳池中学游泳会有危险吗?
【点评: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验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活动四、课堂总结(预设时间3分钟)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问题吗?
总体点评:
《平均数》整节课创设了自主、互动的学习氛围,与以往教学平均数的呈现方式不同,注重了让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学习,让孩子们产生对平均数的强烈需求。我觉得主要可分三点:
(一)四年级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对于“平均分”的含义已经理解,也基本掌握“等分”用“除法”的计算的技能。通过书架上移书学生并没有感到有多大的困难。这样引入新课,更加体现了思维的力度,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任何能力的提高,都需要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态过程中逐步形成,而这种有效活动的关键,在于活动素材的设计。通过叠圆片设计,先从简单再到例题的复杂化,加深了学生对平均数问题的理解。
(三)要达到有效的教学活动,课堂上必须创设民主、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组织集体反馈评价中,同样在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的前提下,进行随机调控,力求达到最佳的动态效果。
这节课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此外,在平均水深110厘米深的河水中,小明下河游泳有没有危险?这个讨论中,让学生受到了安全教育。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