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县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分析

/ 1

宜君县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分析

贺亚妮

贺亚妮(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疾控中心727299)

【中图分类号】R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5-0227-01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我县自1991年8月28日出现第一例布鲁氏菌病以来,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以后几乎每年都有病例聚集或散在发生,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为分析我县布鲁氏菌病的发病特点,掌握其流行规律,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本文对宜君县2012年前的所有报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讨论控制对策。

1.材料和方法

布鲁氏菌病统计资料来源于宜君县疾病信息报告系统疫情资料数据,人间布病监测资料以及各起布病疫情调查处理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进行分析。

2.结果

宜君县从1991年彭镇东村第一例布鲁氏菌病开始有布病疫情记载,截至2012年底前全县累计发生病例63例,年发病率波动在0—12.99/十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的3.32/十万,累计发病率66.01/十万。1998—2001年为发病高峰期,2002年后聚集或散在发病,呈现出反复波动的趋势。

2.1地区分布

全县五镇五乡,除太安镇、哭泉乡外均有发病,西村、尧生两乡发病最高,分别占发病总数的55.56%及17.46%,详见表1。

表1宜君县1991—2012年布病发病情况

2.2时间分布:全年均有发病,以春夏之交为发病高峰。自1991年以来,1998—2001年为发病的高峰期,以后聚集或散在发生呈现出反复波动的趋势,见图1。

图1宜君县1991—2012年人间布病发病曲线图

2.3人间分布

2.3.1性别分布

63例病人中,男性45人,女性18人,分别占发病总数的71.43%和28.57%,男女性别比为2.5:1。

2.3.2年龄分布

各个年龄组均有发病,主要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特别是30—45岁年龄组发病42人,占发病总数的66.67%;10—20岁发病12例,占发病总数的19.05%。

2.3.3职业分布

63例病人中,农民57人,学生3人,教师1人,兽医2人。农民占绝大多数,占发病总数的90.48%。

3.讨论

宜君县1991—2012年布病疫情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前与全省疫情趋势一致,1998—2001年为发病高峰,以后聚集或散在发生。从地区分布上看,以西村、尧生两乡发病为多,这两乡牲畜存栏不是很大,说明牲畜无序流动,调出调入频繁,是疫情高发的主要原因。太安、哭泉无病例报告,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排除调入布病病畜引起疫情的可能。

1991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布病的防治工作,及时采取了以畜间免疫为主,“检、免、处”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有效地遏制了布病的流行势头,但由于种种原因,以后几乎每年均有病例聚集或散在发生,呈现出反复波动的趋势。我县是农业县,农业人口80497人,占总人口的87.14%,畜牧业属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加之周边环境的影响,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加强畜间传染病的管理力度。布病是人畜共患传染病,传染源是病畜,如果畜间的问题没有解决,人间的发病就很难根治,这是疫情波动的主要原因。继续贯彻高密度的以畜间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布病的免疫屏障,从而全面降低布氏菌病的发病水平。

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抓好文明村镇、卫生示范村建设,保持环境整洁,结合新农村建设,做好整体规划,牲畜圈棚应远离村庄道路。

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努力提高人群对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