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平(贵港市港北区登龙桥小学广西贵港537100)
国内外大量的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智力水平的高低,非智力因素如学习目的、学习兴趣、爱好、情感、意志力等直接影响到一个人整体心理素质水平和事业的成败。只有学生认为学习是快乐的才能想学,只有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效率自然更高,才能提高数学学习成绩。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并且长久地保持学数学的兴趣呢?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1.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了解学生是指教师通过观察,分析学生,深入和学生沟通交流,掌握其内心活动,个性特征和智力水平等,由于学生个人的接受知识的速度、能力、天赋和各年龄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践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把教与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接受知识的快慢程度。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得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2.情景引入、诱发兴趣
许多科学家、优秀的学生谈到自己成功的原因时,都一再强调自己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成功的最好老师。任何人做自己感兴趣的,在做的过程中都是快乐的,学习也是这样,只要对学习产生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是遇到困难,他会没法克服,当他战胜困难取得成功时,他会感到快乐。要想把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就要采用各种教学方式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每堂课的开始,便是一个很好的时机,这时要紧紧抓住孩子们的心,进行情景式导入。
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可安排了一个游戏:请学生动手摸一摸、描一描、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平面图形。随后,再通过起名子,比较图形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图形。一节新的图形认识的学习,成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了一个较好的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3.通过游戏、引发兴趣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如果能把课堂中枯燥的知识融入到“玩”中,必然会极大的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多样的游戏和活动,把课本上的抽象知识融入到游戏中,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可能性大小》这课时讲到机会均等,当时采用了“抢30”的游戏,宣读了游戏规则后,我说:“我来当擂主,大家来打擂。”同学们的积极性都很高,我让最先举手的同学上来打擂,我说:“这样就先让你报数吧,我后报。”……一轮过后,就有机灵的同学觉得这个有问题,第二个上来的就不再上当了,坚决要后报数,可惜未抓住问题的关键,没有抢到关键的数字,依然败北。又过去一轮,这时有同学明白了问题的所在,在几番尝试后,学生了解了游戏的窍门。通过游戏,切身的感受会带来比单纯的讲授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促进学生进一步巩固学到的知识。
4.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于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因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直观、生动、给人印象深刻。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使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把小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发起来。直观演示就是一个好的方法。教学中,通过实物演示、画图等方法,让学生进入到问题的情景中去观察、分析问题,用眼、脑、手等器官进行活动,产生积极的欲望。
如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采取先让学生观察四边形的教具,发现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然后去掉其中一根棒,得到三角形的教具,再让学生拉、压,感受到三角形没有变化,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三角形的稳定性,不仅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调动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又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常常可以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用线段图表示出来,使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清晰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如教学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小方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3/5,还剩15千克,买来大米多少千克”学生只从文字上不易明白15千克与3/5的关系,而用图表示就容易理解15千克与3/5的各自对应关系,列式解答也就容易了。
直观教学方式的运用,不仅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知识,老师更要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培养直观思考的学习习惯,这是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的良好学习方,更能激发学习兴趣。
5.动手操作,提高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动手实践,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去动口数、动口说、动手摆、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变枯燥被动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激趣乐学。而且通过让学生具体实践,动手操作,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并且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收到较大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先请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有的拼成了长方形,有的拼成了正方形,还有的拼成了平行四边形等。然后让他们观察拼成的图形与原三角形的底高、面积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比看教师拼、摆,听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课堂主人感。
6.精心设疑、唤起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巧设疑问,激发学生探究事物的愿望和兴趣,使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使思维的发挥。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5、50、5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将它们用等号连接起来?”学生感到很新奇,纷纷议论。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5米=50分米=500厘米;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5元=50角=500分。此时,教师又提出能否用同一单位把上面的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讨论得出:5元、5.0元、5.00元。对于这几个数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性质”。这样设疑,形成了悬念,直指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学生带着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和对学习材料的浓厚兴趣,愉快地参与到新知的学习活动之中,这样学生在求知解疑的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唤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7.精选练习,发展兴趣
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练习设计得好,不仅可以把学生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做到由理性上升到感性,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他们会对新异的信息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推动他们去观察、思考。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趣味性练习,如改错、竞赛、抢答、填写必答卡等等,通过这些形式新颖趣味性较强的练习题,变学生被动做题为主动参与。既能增大练习面,又能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例如,教学三角形分类时,可设计一个猜是什么三角形的练习:第一个只露出一个直角,学生猜出是直角三角形;第二个只露出一个钝角,学生又猜出是钝角三角形;第三个只露出一个锐角,学生也随口说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教师抽出这个三角形,一看是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学生感到好奇,这是为什么呢?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8.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课堂上,我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朋友来对待,热情关心、循循善诱,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优点,进行“激励式”的评价。“你们听,这位同学说得多完整啊!老师真佩服他!”“你说得真好,如果声音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太棒了!还有谁能超过他!”“聪明的你,一定能发现简便方法!”……这些话语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这些激励式的评语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在潜意识中产生向表扬目标努力的追求,对学习的态度是乐意的、主动的。当学生遇到困难,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便说“好好想一想!”如遇到沉默寡言、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我更是一次又一次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一试,轻轻的说给老师听一听。”“真不错!声音稍微响亮一些,同学们就听到了。”这一切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高度尊重,高度信任,学生在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中进行思考和学习,感到学习是一件开心的事。
9.多媒体辅助,体验学习乐趣
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历史的飞跃。中国教育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给数学课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使学生保持旺盛、持久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看一个"猴子骑车"的动画,从中让他们体会到骑那种装有圆形做的轮子比较安全,也不会颠簸得厉害。同时也感知了"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半径相等"。这样引入新知,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血有肉,生动有趣,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好数学利于解决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因此,易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这不仅可以有效的避免厌学情绪,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而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学习的兴趣要靠教师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调动、去激发。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去调动、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实践,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