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手术中应用角膜散光手术矫正的临床分析
白永正(绥化市人民医院黑龙江绥化152062)
【中图分类号】R77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2-0087-02
【关键词】白内障手术角膜散光矫正临床分析
角膜位于眼球前部,和巩膜一起构成眼球最外层的纤维膜。角膜是重要的屈光间质,是外界光线进入眼内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必经通路。角膜是机体神经末梢分布密度最高的器官之一,角膜敏感度是结膜的100倍,任何的角膜损伤或炎症可引起不适或疼痛。角膜总屈光力约为+43D,占眼球全部屈光力的3/4,因此,通过角膜屈光手术改变角膜的屈光力可矫正眼的屈光状态。
眼球在不同子午线上屈光力不同,形成两条焦线和最小弥散斑的屈光状态称为散光。
白内障是我国目前致盲率第一的眼病,约占46.1%,随社会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人口老龄化,患病人数还将不断增加,是一个庞大群体。在影响白内障术后视力的诸多因素中角膜散光作为原因之一,因其发生率高,越来越引起医务工作者的关注。角膜散光的矫正分为眼镜矫正和手术矫正。本文研究的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同时行角膜边缘切开松解术来矫正术前即存在的较大角膜散光(>1.0D)的手术方式、术后效果、并发症等,以求确立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矫正方法,提高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功能和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5年12月~2008年12月间共收治白内障患者80例100眼。其中男性32例,女性48例,年龄62岁~78岁。所有患者均无眼部手术史及外伤史。其中行角膜边缘切开松解术者35例64眼;单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植入术者45例36眼。
1.2方法本院患者角膜散光手术主要是行角膜松解切开术。角膜松解切开术主要用于治疗6D以下角膜散光,手术在屈光度较高径线进行,引起切开处径线角膜变扁平级与之相垂直径线变凸。计算机辅助的角膜镜摄影可以详细的提供角膜屈光力的分布情况,用其设计手术可以大大地提高手术的矫正效果。当角膜
散光呈对称分布即角膜呈对称蝴蝶结形地形图,手术在相距180°方向两侧同时进行,手术量也一致。当角膜散光呈不对称分布,即角膜呈不对称蝴蝶结形地图,在相距180°方向两侧手术量应根据散光量不同而不同,在一些及不对称蝴蝶结形地形图,手术仅在散光的象限进行。计算机辅助的角膜镜摄影还帮助术者确定手术量和切口与角膜中心位置,使手术更精确,同时也提高矫正的预测性。老年性白内障成熟期可采用囊外或囊内摘除术;未成熟期和过熟期采用冷冻囊内摘除术。超声乳化术不仅促进了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推广应用,而且给人工晶体置入术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是当今白内障手术的两大进展之一。术前3天滴抗生素眼水,测定裸眼远视力、非接触眼压、角膜地形图、电脑验光并记录。手术过程顺利。术前术后由同一位检测者测定角膜散光力、散光轴。由同一验光师用同一台自动屈光仪进行验光,及同一非接触眼压计上进行眼压测定。检查时间为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
2结果
2.1联合手术组术眼裸眼视力在术后均有明显提高。3个月裸眼未矫远视力0.02~0.1者10眼,0.1~0.3者12眼,0.3~0.5者20眼,0.5~1.0者58眼,占92.6%,视力改善明显。
2.2超声乳化术的优点是切口小、术后并发症少、视功能恢复快,病人无需住院治疗等。
2.3该手术适用于老年性白内障,核较软,易于粉碎和吸出;先天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或晶体前囊已破裂者;
2.4并发症角膜缘松解切口处角膜轻至中度水肿,3~6天消退;5眼术中角膜缘少量出血。
3讨论
散光从临床表现可分为两类:规则散光和不规则散光,最大屈光力合最小屈光力在子午线相互垂直者为规则散光。不相互垂直者称为不规则散光。规则散光大多数是角膜先天性异态变化。
后天的诸多因素也会引起角膜散光的变化,如眼睑压迫因素、眼肌牵扯因素、眼压对角膜弯曲度的因素、巩膜手术的创伤或外伤、翼状胬肉长入角膜内、角膜切开术后角膜发生的散光、眼球变形等。其中角膜散光为主要因素。
双眼屈光度数不等称为屈光参数,度数相差超过2.50D以上者通畅会因融像困难出现症状。度数高眼常处于视觉模糊状态,容易引起弱视。
散光的矫正分为眼镜矫正和手术矫正。散光会造成患者视物模糊、眩光、眼眶疼痛等一系列视疲劳症状,对于中高度散光,患者常不能耐受配镜或配戴角膜接触镜,这时需要用手术治疗。目前矫正或治疗屈光不正的方法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盒屈光手术。通过屈光矫正方法达到最佳视觉效果。白内障手术的同时行角膜散光的手术矫正,以提高术后患者的视力及视觉效果,降低配镜率,提高生活质量。在本研究中,对于角膜散光大于1.0D的患者,以角膜中心厚度为标准,根据角膜散光的大小分别做深度为40%、60%、80%的切口,了解该手术方法的效果、并发症等,重点分析切口深度与矫正量的关系。
松解切口技术,在初次术后的1~3个月内有计划的扩大并重
新切割角膜,切口必须更深,更长,这根据需要的矫正量来定,通过对患者的观察,矫正量可大于10D。电脑验光结果也显示了上述变化趋势,与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一致。
这样可以使手术过程简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1~3年对患者进行随访,患者的角膜散光状态稳定,无一例出现大于0.5D的散光回退。
总之,该法对于矫正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前即存在的散光,是有效的,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安全、可靠。尤其对散光1.0~2.0D的患者矫正效果最佳,对散光小于1.5D的患者可以采用一个切口。术后3个月残留散光仍大于1.0D的患者,可以根据手术后角膜地形图的测定结果行第二次AK术,最终达到完全矫正。
参考文献
[1]李凤鸣.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585-2594.
[2]徐锦堂.眼表疾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