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审美的眼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1-21
/ 2

培养审美的眼睛

王健

王健延边大学教育硕士133002潍坊市奎文区教育局261041

摘要对美术了解和具有一定欣赏能力,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文化素质。马克思说过:“如果愿意欣赏艺术,您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面对各种各样的美术作品、街头雕塑和美术展览,却不知道如何欣赏,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经过训练,人的审美的眼光是可以提高的。

关键词培养审美内蕴探究领悟

一、从分析形式和形象入手

优美的自然风景之所以引起人的美感,是由于形状、色彩、质感等特征构成的形式美。美术作品的形式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一是艺术功力的美。艺术功力特指技法功力,即表现手法的熟练老到与手法的个性化、情感化的技巧等所给予人的形式美感。例如:中国画的线条,讲究书法入画,要像写毛笔字那样用笔,线条是“写”出来的,不是描出来的,要显示出力透纸背,样式如屋漏痕、如锥划沙、如折钗股,既有力度又有韧性,不可呆滞、臃肿、绵软轻浮。再如色彩运用的自如,再现性艺术的造型准确,空间、质感表现的逼真,形象刻划的生动传神,以及美术各门类艺术特征,均是艺术功力所体现之处。二是艺术语言组织构成的美。体现与艺术作品的整体,在于整体构成符合形式美的原理。如作品的色彩新鲜响亮是美的。而敦煌壁画、出土文物的色彩虽已陈旧、灰暗,发生变色,然而却是和谐的,另有一种古朴、深厚和神秘的美感。

欣赏美术作品,在识辨其形式类别的基础上,从剖析形象入手。美术形象,既是指作品中某个艺术形象,又是指各个艺术形象的总体的构成,可以是人物、景物,也可以是抽象的线条、色彩、形体。美术形象是形形色色的,但归纳起来不外三种类型:一是逼真写实的艺术形象,这类的艺术形象和我们所看到的客观世界是一致的,如同照相般的准确,具有立体性、空间感和质感,亦称具体形象。二是变形的抽象化的艺术形象,是经过艺术家主观变形和抽象化处理的艺术形象。三是纯抽象的艺术形象,不是表现具体的客观物象,而是一种纯粹的抽象的线条、色彩、形体构成的艺术形象。无论哪类美术形象,都是艺术家为传情达意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都具有以下特点:1.精神性。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打上个人感受和情意的痕迹,美术家创作美术作品也必然注入其主观精神性。2.情感性。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象是没有感情的,无生命的物象在美术作品中变成了有感情的形象,并构成给人以或宁静、或活泼、或热情奔放等情绪感染的意境。3.涵概性。艺术形象是艺术家通过对现实事物进行选择、评价、提炼、加工而创造出来的,或是综合对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因而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和涵概性,能引起观者的联想和形象,具有典型性。4.审美性。美术家创造什么样的艺术形象,不仅仅是情感、精神、意念的产物,也是审美观念的产物,是审美理想(即他认为艺术作品应如何表现才合于其审美情趣和理想的美)的产物。

二、对内容的理解、体验

当我们分析美术作品的内容时,就涉及了题材和主题。题材与主题是构成内容的两个层次,并有原则区别。题材是指作品所表现的对象,是经过艺术家选择和审美情感过滤过的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方面。主题则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现象的社会意义和艺术家对所描绘的生活现象的认识、情感、态度和评价。《查理一世一家》身着华丽衣裳的国王一家人的群像是题材,画家提示的却是国王、王后等为自负、傲慢、低智的庸人的主题。题材是我们看美术作品时直接感觉到的外部形象和情节,而主题是从这种形象和情节中获得的内部涵义。所以同一题材可以表现不同的主题。例如,以自然的山水为题材可以表现赞美祖国山河,歌颂自然的壮丽和优美的主题;也可以表现豪情与阔大胸襟的主题;也可以表现孤独、感伤的主题;还可以表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主题等等。题材是构成内容的基础,是主题的载体,主题是比题材更本质的东西。

从表现手法上,如宾主、大小、明暗对比、色彩运用等的多样性,也要统一于特定内容的表现需要上,使之构成和谐的整体。例如,列宾的《伏尔加纤夫》画了12个纤夫,其年龄、性格、模样、拉纤的姿势各不相同,这是多样;画面中还有天、河、沙滩、船构成的景,使画面形象更加多样化。但众多的形象,都必须有内在的联系,都是围绕着表现纤夫拉纤劳动的艰难,环境的死寂、阳光的燥热、滚烫的沙滩,都是这一特定情节内容的需要。

综上所述,欣赏美术作品仅满足知道画的是什么东西,明白是什么情节和故事,并不能算是真正看懂了内容,只有感受到从题材、形式中传递出的精神信息的主题,才算是真正看懂了美术作品的内容。

三、对内蕴的探究和领悟

内蕴是艺术作品深层次内涵的主体精神、思想感情、内容深度及社会意义,它是作者意蕴、主题、格调、作品时代精神等的综合,相对于作品题材、形式等表层形态特征,有如内容,又有别于内容。例如,选什么题材,蕴涵着艺术家对某类事物的关心;如何处理题材,蕴涵着艺术家对事物的认识、态度、情感和理解;如何组织和运用艺术语言,蕴涵着艺术家的精神气质情感、艺术造诣和修养;作品的形态面貌,蕴涵着艺术家追求的审美理想。《拾穗》描绘的是三个农妇拾捡收割后遗留田中麦穗的情景。从画中形象的朴实与劳动的艰辛的描绘中,可以感受到蕴涵的是画家对农民凄苦生活的关注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徐悲鸿画的《群马》,虽未奔跑,却蕴涵着傲骨神风之气势,充满了感人的生命力,这是画家的精神气质的体现和对生命力的赞扬。现代美术出现形形色色的新奇形态,从总体来说蕴涵着对传统的挑战,是新观念和对审美理想的新追求,正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当我们翻看画页或走进美术馆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各类各样的美术作品,有如万花筒般的迷人,有的又如谜一般的令人费解,首先涌入脑海中的却是一堆问题——这是什么美术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有的绘画画的逼真,有的画得很怪,有的什么也看不出来?对形式分不清,对形象把握不住,对艺术语言不理解,分不出画得好坏,也就无从把握作品的内蕴。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各种美术形式特点,美术的艺术语言及美术家为什么那样表现等等,以培养大家具有一双审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