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初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培养初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马利勇

浙江省嵊州市崇仁镇中学马利勇

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这是当代社会发展对每个人提出的新要求。我国经历多次对教育发展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教育改革,都包含了对科学素养的追求。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培养科学素养。但我国在培养初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上,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揭示这些问题,探讨其原因,提出改善科学素养培养的建议,是当前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紧迫问题。

1.树立正确的学生科学素养观

科学是人类对自然认识的结果,也是人类本质力量的自我印证。科学是以人为依托的,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也就是从科学角度对人自身素质的一种认识。科学素养,就人的精神而言,是一种内心自由的精神,表明人在处理与他者的关系上,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由的;就人的行动而言,表现为人的创造性,人在行动中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因此,内心自由精神和人在行动上的创造性实际上是同一个事物的两方面。只有创造,才有自由;只有自由,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以科学文化为材料来培养学生内心自由的精神和行动上的创造性,而不是让学生臣服于科学。

2.树立恰当的知识观

尽管后现代主义对科学主义的知识观进行了解读,但从学校教育角度来说,必须要有一个相对明确的知识观,它至少包括如下三点:其一,知识是人们经验的总结。这种经验既可能是人们解决生产、生活中具体问题的经验,又可能是人们观察事物得出的经验;因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都有产生知识的可能性,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创造性。其二,知识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产物。人只有在活动中通过与对象的相互作用才可能产生知识,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每个人的创造性只能表现在活动中。其三,知识具有视角性。它是与问题相联系、从某个视角得出来的一整套方法体系,掌握知识就是掌握与某个问题相关的一整套方法系统。因此,培养初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培养初中学生创造新的方法系统的品质。

3.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

教师的素质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方向。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才有可能指导学生通过科学研究式的学习形成自己的科学素养。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应实现两个转变:其一,从专业型教师走向综合型教师,实现文理兼顾;其二,从教学者走向教育者,从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转变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教师要实现这两个转变,必须要走研究型教师之路。通过研究,使自身得以成长,在内心自由与外在创造性上都有新的发展,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4.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养成的。学生没有一定自由度的活动,就没有真正意义的科学素养。因此,学校应建立一个人才选拔与学生发展相结合的宽松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创造性地尝试错误;教师也应从注重活动结果转变为注重活动过程,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简而言之,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需要付出大量劳动的过程,它既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又是学生亲自钻研的过程。学校教育只有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教育行为,才能真正达到有效形成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