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头高级中学张召胜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高中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正是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保护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创新能力,促使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质疑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支点,在语文教学中有其必要性——新课标的要求;主体性教学的需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疑”是点燃学生探索的火种,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指路明灯,是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努力探索质疑的具体表现。同时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是突破教学重点的有效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质疑、勤于质疑、勇于质疑,并通过引导,教给质疑方法,提高探究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一、预习质疑
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质疑能力,首先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文从字顺”的基础上。这就要求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的能力。教学课文之前,安排时间让学生预习,并针对预习提出要求:边读边想,尝试读懂课文,有什么词不理解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有什么问题,做上记号等。明确的要求提高了自读的效率,促使学生把“读”和“想”结合起来,把读引向深层。
自学中要求学生让学生将初步自主探究课文过程中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提出有困惑、有异议的和自己感兴趣想知道的问题。预习中学生的质疑,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二、扣题质疑
教材中的很多课题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与课文有着密切的联系,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因此对题目的质疑问难往往是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既有利于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还可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课文出示课题后,可让学生说说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这样,既理解了课题,又为学习课文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内容的兴趣。从课题入手剖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产生的一个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研究文本成了一种心理渴望,从而为进一步探究课文、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三、初读质疑
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课文的好机会。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积极质疑,走进质疑问难的天地,从而学会主动学习。但如何让学生善于思考、善于质疑。从何疑,怎样疑,疑到点子上,教师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教给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不仅驾驭预设生成性。还要抓课文的重点段质疑,从标点符号入手质疑。
此外,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抓文眼、找依据、揭矛盾、比优劣等方法,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学生各抒己见。但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可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四、赏读质疑
熟读才能多思,在深入阅读时教师还得引导学生在赏读中再质疑。在赏读文本时,可以指导学生从文本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修辞运用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质疑不着边际。赏读时也可以让学生对同学的朗读处理质疑。
五、回读质疑
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再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学习完课文后,学生整合全篇课文内容,再联系实际又会产生新的疑问,下课前,教师再给学生提供质疑机会,再次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探索、联想创造的机会。学生此时质疑,是对课文内容的反思深化,鼓励学生学完课文后积极质疑。回读质疑也可通过课后的学习去解决问题。这样既扩展了学生的阅读面,又培养了课外阅读的兴趣。
培养质疑能力需要教师的激发引导,培养训练。应在实践中要抓住契机,开启学生好问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一方面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做到随机应变,伺机指导,并有不断创新的开拓精神;另一方面必须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质疑的时空条件与学习气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既乐于质疑,又能够善于质疑,其质疑的能力才会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