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循证药学方式开展药学信息咨询的临床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5-15
/ 2

应用循证药学方式开展药学信息咨询的临床探究

李海燕

建湖县草堰口卫生院江苏盐城224733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甲钴胺治疗Ⅱ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体会。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间在我院门诊治疗的Ⅱ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04例,随机分成两组。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甲钻胺治疗,对照组采用血塞通治疗,比较两组周围神经症状改善情况和对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①临床疗效:观察组显效率61.54%,总有效86.53%;对照组显效率30.77%,总有效率63.46%;②生存质量: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项结果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甲钴胺治疗Ⅱ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不仅疗效确切且直接,还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甲钴胺;Ⅱ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

Ⅱ型糖尿病是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于糖、脂肪、蛋白质等体内物质代谢的紊乱,进而损伤血管的内皮细胞,从而影响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的功能,轻则肢体麻木、肿胀、疼痛、出汗,重则引起患者失明、截肢等严重的后果,导致患者的生存质量(QOL)严重下降【1】。因此,临床上Ⅱ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积极、尽早地对周围神经病变进行干预,防止周围神经病变的进一步发展,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我院于2013年6月-2014年6月间对门诊52例Ⅱ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应用甲钴胺治疗,并与血塞通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间在门诊治疗的Ⅱ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04例,随机分成两组。所选病例均符合《中国Ⅱ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中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诊断标准。应用甲钴胺治疗的52例为观察组,其中,男性:34例,女性:18例;年龄:32-79岁,平均年龄48±2.64岁;病程:5-31年,平均病程:12±1.34年。应用血塞通治疗的52例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17例;年龄:31-79岁,平均年龄48±2.59岁;病程:5-32年,平均病程:12±1.41年。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门诊治疗方法,在Ⅱ型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将患者的空腹血糖控制在7.0mol/L以下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小于8%。观察组使用甲钴胺片(南京瑞尔医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6420.5mg/片)0.5mgtid,对照组使用血塞通片(湖南湘雅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307125mg/片)50mgtid,疗程均为12周。观察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改善情况和生存质量各项临床指标变化情况。

2.2评价指标:

2.2.1、临床疗效评价标准:①显效:四肢感觉障碍、疼痛、麻木等症状消失,触觉、腱反射减退明显改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显著改善;②有效:四肢感觉障碍、麻木、疼痛等症状减轻,触觉、腱反射减退有所恢复,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有所改善;③无效:症状、体征及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无改善【2】。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2.2、生存质量评价标准:生存质量评定指标:对两组患者通过SF-36量评表中的生理功能(PF)、躯体疼痛(BP)、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活力(VT)、社会功能(SF)方面进行测评,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存质量越好【3】。

2.3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x+_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见表一):通过12周的治疗,观察组显效32例,占61.54%,有效13例,占25%,总有效为:86.53%;对照组显效16例,占30.77%,有效17例,占32.69%,总有效率为63.46%。两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经统计学比较(P<0.05),具有显著差异性。

表一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4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和(或)体征。DPN的发病机制与代谢紊乱、血管损伤、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细胞因子异常、氧化应激和免疫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临床大量研究证实糖尿病时,①高血糖激活葡萄糖的旁路代谢—多元醇通路,多余的葡萄糖经多元醇途径谢,使血管的血流量下降和大量自由基产生,造成神经损伤;葡萄糖自动氧化使反应性氧化产物形成,导致细胞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也是造成神经损伤的原因之一。②糖尿病患者糖基化终末产物广泛沉积于神经内膜滋养血管,糖基化终末产物介导产生的活性氧物质可引起血管内皮激活,导致血管基底膜增厚,使管腔狭窄、闭塞,神经内膜血流减少、缺血和缺氧,最终使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神经传导障碍。③氧化应激直接引起神经元DNA、神经元的蛋白质和脂质损害,阻碍轴索运输和信号转导。④糖尿病时,神经营养因子及其相关神经肽、受体等缺乏,导致DPN的发生和发展。⑤凝血和血小板激活的程度,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增高导致的高凝状态均会导致神经病变。微血管结构异常表现为动脉变细,静脉扩张,动静脉分流和新生血管形成,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肥大,基底膜增厚,管腔狭窄,导致神经内血流量和氧张力降低【4】。根据其发病机制,在治疗上应在控制患者血糖的水平达到标准的基础上,应用神经营养药和改善血管微循环药是治疗DPN的必然措施。本文探讨旨在临床应用神经营养药和改善血管微循环药的疗效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我们体会到:一是甲钴胺对周围神经的影响是直接的,而血塞通是间接的,因而疗效显著。甲钴胺是一种新型维生素B12活性制剂,能够有效的促进患者脊髓神经元的合成,使患者的神经纤维有一定的兴奋性,能够直接的改善患者的肢体麻木以及疼痛等症状。临床研究表明,维生素B12和碳水化合物与脂肪代谢紊乱,血液中谷胱苷肽浓度的减低等有关。而血塞通的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是临床上常用的活血祛瘀,通脉活络的药物,其主要作用为抗凝,去纤,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粘附作用,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提高神经细胞血氧供应与营养供给,间接的改善患者的周围神经症状【5】。从表一分析两组的显效率和有效率观察组都明显优于对照组。二是临床症状的改善,进而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国内评价QOL指标是以中文版的SF-36为标准,它是在1988年Sterartse的医疗结局研究量表的基础上,由美国波斯顿研究所开发的一种对患者的PF、BP、RE、MH、VT、SF进行量化评价,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存质量越好【3】。患者由于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的损伤,不同程度的对生理功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感等方面产生负面的影响,而临床症状的改善,大大的激活了患者功能状态,使得生存质量得以提高。其从表二分析,患者生存质量的指标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总之,临床使用甲钴胺治疗Ⅱ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不仅疗效确切且直接,还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70-777。

[2]虞文丽,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2):2367-2368。

[3]杨广涛,生活质量评定简表SF-36国内外应用进展【J】。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2):2367-2368。

[4]马学毅,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55-60。

[5]刘凤香,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与治疗[J]。当代医学,2011,1(724):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