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颖(唐山市丰南区钱营一小河北唐山063300)
在“新基础教育”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被逐渐推行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老师在教学的尾声或其他时候会设置这样一个环节――“拓展延伸”。那么,在实践的教学中,如何开放语文课堂教学,把语文学习向课前拓展、向课后延伸,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搜集、去整理、去探索、去思考、去创造,把语文学习与平时的生活充分的联系起来,形成大语文教学。并让学生将思考探索的结果重新回归到开放的课堂教学中来,去合作,去交流,去探讨,发挥集体的力量,团队的力量,让学生蕴藏的智力得到充分的挖掘,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和闪光,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真情流露”中表现自己,体验成功,让语文课堂教学尽显生机。
1.导入的拓展延伸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这“欲望”和“火花”就是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发。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也是最基础的环节,更是拓展和延伸的前提,历来为人们所重视。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导入方法司空见惯,但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方法。
我在教学《卖木雕的少年》一课时设计了如下环节:①出示世界地图,介绍非洲,相机出示智力题:这里的什么瀑布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②播放莫西奥图尼亚瀑布风光图片,配乐介绍。引导学生读P112第二自然段,要求找出形容瀑布的词语。③导入故事:在这个大瀑布的不远处,有许多出售木雕工艺品的人,下面让我们来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
在课程开始我出示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图片让学生欣赏,渲染气氛,揭开课题,把学生的情感自然地带入到课文的学习情境中,当学生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时,我让学生读课文思考主要内容,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2.内容的拓展延伸
小学语文,尤其是中年级语文,课文内容从文字上看虽然少,但是其社会容量却是很大的,含有作者的生活经历、人生感悟、价值观念等等,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就内容讲内容,也就难免单调、枯燥乏味,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我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果能切合时机地将文本内容延伸出去,不仅能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生命世界,而且能让学生体验到丰富的学习人生,使语文教学最终实现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价值。
2.1重要内容上拓展;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名家的优秀作品,一样的主题,一样的题材,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学生多看这些作品,是一种艺术享受和美的熏陶。此时,教师可由一点出发,指导学生搜集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作品,比较分析、讨论思考,学生会更容易地领会每一部作品的特色,使学生昂扬起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
比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多方面的性格特点。我在原有课文提供的信息基础上,呈现了另一个信息:《三国演义》中孔明借东风的课外材料。学生在阅读两篇同个主题的材料时,就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对比整合,信息之间互相渗透、相互补充。顺当地归结出了周瑜、诸葛亮等人物丰满的性格特点。
因为对文本的延伸使得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获得了多方面的滋养,对书本以外的世界也有了更多的感受、认识和体验。
2.2精彩语段处拓展;一篇美文,从头到尾,字字句句都很完美,但细细推敲,也会发现它的不寻常之处。假如在这精彩之处深深感悟,那又别有一番风味。
在讲解《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引导学生理解“窗外十分安静……”一句时,要求学生体会正因为同学们读书的声音非常好听,所以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不飞了,猴儿也来了。我设计了“联系前面的课文,带着你的感情,放飞你的想象,画画你脑海里的民族小学”这一环节,绘画中学生们便显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深深地喜爱之情。
3、关键语句处拓展;“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任何一部作品都渗透着作者真挚的感情。教师钻研时,不仅要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更应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波澜。文本显情露意处,恰恰是文章内容的关键所在。此处拓展,不仅能引起读者与作者的共鸣,还能对文本的感悟达到升华的作用。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同学们读的时候若有所思,于是我紧接着设计了拓展练习: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洪水来临时小村庄什么样?洪水过后又是什么样?
班上交流,归纳如下:万马奔腾般的洪水把仅剩下的几棵树连根拔掉。当人们听到可怕的响声正准备逃命时,汹涌奔腾的洪水已冲垮了他们的房屋,冲走了他们辛辛苦苦换来的一切。不等呼救,他们已告别了人世,告别了美好的未来。洪水过后,原本美丽而恬静的小村庄已成为一片废墟。经过这里的人和听过这个故事的人都为此叹息道:目光短浅也!罪有应得也!
3.活动的拓展延伸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突破原来仅仅局限于课堂、书本的狭窄范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创设条件,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创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能力。我们要把这有生命力的开放形式延伸到课堂以外更广阔的教育领域。通过朗诵、讲故事、演课本剧、编语文小报、调查采访、写调查报告、我是一个小记者等课外语文活动,让学生多参加进行实践活动。课堂向课后延伸,既把问题带出课外、带向生活、家庭、社会,学校向家庭开放,以便家校合一,齐抓共管,学校向社会开放,充分利用社会的人力、物力资源。
这样不仅拓展了语文学习的资源,更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和样式,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另外,课外延伸方式要多样化。如果只给学生提供一个读本,在很大程序上会限制学生的视野,不能在最大程度上开辟语文学习的天地。我们除了提供阅读作品外,还有更多的延伸方式:如让学生去了解校内外新近或从前发生的事;给学生播放切合教学实际的电视、电影;让他们欣赏各种名曲、名画,了解艺术名人;让他们就某一触发点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让他们对某一现象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慨,发表自己见解;让他们放开手脚对课本或课外名著进行表演;还可以让他们走向大自然等去体验生活……;一句话,只要是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较大帮助的形式我们都可以选择。这样不仅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把在课堂上获得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在生活中得以拓展和延伸。学生在博大的生活课堂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体验到语文真正是一个施展才华和体验人生的大舞台。这样,培养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又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服务课堂。
“风弄林叶,态无一同;月当流波,影有万变”。客观事物有如此多的变化,我们的思维更应当有无限的空间。对于包罗万象的语文,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立足课文,又跳出课文,克服“一锅炒”、“一刀切”、“一言堂”;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课外世界,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到广阔的天地去探索,去摘取新的知识之果,去获取更大的创造能力,才能真正做到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收稿日期:201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