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并发脑血栓形成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缺铁性贫血并发脑血栓形成临床研究

徐全祥

徐全祥(修武县人民医院内三科454350)

【摘要】目的研究缺铁性贫血并发脑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将我院自2006年8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6例缺铁性贫血并发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发病原因,总结治疗方法。结果6例研究对象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压降低,3例患者出现慢性感染;2例为重度贫血,4例为中度贫血;3例患者出现基底节脑梗死,3例患者有分水岭脑梗死。调整以上研究对象的血压,常规吸氧,给予相关治疗,患者均治愈。结论患者血压过低以及血小板数量的增多是导致缺铁性贫血患者形成脑血栓的重要原因,在治疗过程中应及时发现贫血的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关键词】缺铁性贫血脑血栓

【中图分类号】R5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6-0093-02

缺铁性贫血(IDA)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铁元素摄入不足,需求量增加,机体对铁元素的吸收和利用出现障碍,属于营养性贫血,以小细胞低色素性的贫血最为典型[1]。本文将我院自2006年8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6例缺铁性贫血并发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6年8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6例缺铁性贫血并发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2例,女4例,年龄为14-62岁,平均年龄为30.8岁,患者发病前未服用避孕药,无血液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史,无吸烟史、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恶性肿瘤等其他常见的脑血管病变因素。经头颅核磁共振检查及CT检查,显示病灶均为片状的梗死灶,密度较低,病灶主要位于颞、枕、顶的交界处。其中1例患者出现一侧肢体的麻木,2例患者出现偏瘫伴偏身麻木,3例患者出现偏瘫伴失语。患者住院时间为14-58天,平均时间为(39.2±7.5)天。

1.2方法常规为患者进行吸氧、输血、补铁治疗。给予患者金纳多注射液,每次2至4支,每天1至2次,溶于0.9%的氯化钠溶液中,比例为1比10,静脉滴注,低速为2至3小时;为减轻患者血小板的聚集应同时使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次服用2片[2]。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采用t检验处理计量资料,卡方检验处理计数资料,当P<0.05时,表示结果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患者治疗前检查的各项数据指标,见表1

表16例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3讨论

临床上常见的缺铁性贫血导致的脑血栓常见于儿童,尤其是新生儿,而成年人发生该病的几率较低,临床病例不足,临床对成年人缺铁性贫血合并脑血栓研究不足,本文主要针对成年人病例进行观察,分析主要病因和特点,可知,缺铁性贫血合并脑血管病变时患者常有以下情况(1)病变出现在脑动脉的基部(2)当患者处于重度贫血状态时,血氧过低时可造成患者机体局部出现可逆性病变,贫血发展较慢,可归于代谢异常性疾病,如尿毒症、肝性脑病、低血糖诱发的局部神经结构病变。(3)缺铁性贫血患者血小板增多,出现静脉血栓,主要为视网膜中央静脉处血栓及静脉窦的血栓[3]。

本次研究中,研究对象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压降低,3例患者出现慢性感染;4例中度贫血;2例重度贫血,3例患者出现基底节脑梗死,3例患者有分水岭脑梗死。调整以上研究对象的血压,常规吸氧,给予相关治疗,患者均治愈出院。

缺铁性贫血诱发脑血栓有其特殊机制,当患者出现低血压、血小板增加、重度贫血时多种因素会引起脑部血管的病变,诱发脑血栓甚至出现脑梗死,对此,在治疗脑血栓的同时,应重视对贫血的针对性治疗,确定贫血原因,及时解除造成贫血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杜侃伟.缺铁性贫血并发脑血栓形成临床探析[J].健康必读,2013,12(5):179-180.

[2]王小超,蒙兰青.缺铁性贫血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3033-3034.

[3]周建中.缺铁性贫血的血象改变[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