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护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2-02-12
/ 2

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护理研究

孙丽玲崔红媛于琦张欣欣苗永秋

(黑龙江省医院道外院区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2-0174-02

【摘要】随着护理学的发展,静脉输液已从一项技术发展为一门科学。静脉留置针的发明是静脉输液史上的里程碑。从1962年问世到目前为止已生产出第四代留置针—安全型留置针[1]。留置针由先进的材料制成,可留在血管内,从而减少穿刺次数,减少病人痛苦,减少护士工作量,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对老年患者,选择静脉留置针输液是最安全,有效的输液方法。目前,我科老年患者特别是急,重症老年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取得满意效果。

【关键词】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输液护理研究

1一般资料

2008年1月~8月,我科入院病人行静脉留置针输液260例,年龄60~95岁,其中男性156例,女性104例,神志清楚者212例,昏迷者48例,上述患者均无血液系统疾病史。

2方法

选用“BDIntimall”静脉留置针,一般患者为9号留置针(蓝色),血管较细或血管弹性差者给予7号留置针(粉色),将头皮针与输液器连接严密后刺入留置针的肝素帽内并用胶布固定,排尽空气,仔细选择静脉,在穿刺点上方的10cm处扎止血带,用0.5%的碘伏棉签螺旋壮消毒皮肤2次,范围是以穿刺点为中系中心的一个直径8cm的圆,去除留置针的针帽,松动外套管,转动针芯,使针尖斜面向上,护士左手绷紧患者皮肤,右手以拇指和食指上下夹紧留置针针翼,以15°~30°角从上方进针,对于静脉较短的病人可以在距离静脉下方的皮肤处进行穿刺,行走至静脉处再刺入静脉,见回血后,降低角度继续沿血管前行0.2~0.5cm,松揩止血带后用右手固定针翼,左手将外套管全部送入静脉,打开输液调节器,按住针柄,拔除留置针针芯,再次消毒穿刺部位,待干后用无菌透明敷贴妥善固定。固定方法:穿刺成功后,去透明敷贴,使其最先接触留置针部位,然后分别向两边按压推开,尽量使敷贴与皮肤少存空气,以免影响固定效果[2]。最后,将输液器头皮针及输液器末端分别固定于留置针近心端肢体,切勿固定在透明贴上,记录留置针留置时间,以备更换。

3结果

一次穿刺成功244人,成功率93.8%,六例因针尖刺入皮肤但套管尚在静脉外而强行送管致置管失败,5例因穿刺时患者极度烦躁而致留置针穿透血管;留置时间1~3天66例,4~5天141例;7例因输液良好,病人及家属拒绝更换留置针而留置了6~8天,这7例中无静脉炎发生,因导管堵塞者致输液速度不理想15例,回血通畅穿刺局部渗液9例,静脉炎4例,本组病例均未因留置针而发生全身感染。

4护理

4.1穿刺前的准备

4.1.1患者及家属的宣教,将静脉留置针输液的目的,优点,方法告知患者及家属,让他们知道留置期间可正常活动,但也要穿刺肢体用力过度,并要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尤其在洗澡时要格外注意,穿刺前严格检查留置针的包装及有效期,如有破损或过期禁用;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范化洗手,消毒面积要超过敷料覆盖面积,防止局部皮肤表面细菌逆行侵入血管。

4.1.2穿刺针的选择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应选用细,短留置针,因为相对小号的留置针进入机体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减少机械性摩擦及对血管壁的损伤,从而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和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可相对延长留置时间[3],使用前认真检查留置针的质量。

4.1.3穿刺部位的选择穿刺前仔细询问并查看患者四肢有无外伤史,避免在患肢置静脉留置针.尽量避免使用靠近神经.韧带,关节,感染等处的静脉;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且易于固定的静脉[4]。首选上肢贵要静脉,头静脉和肘正中静脉,尽量不选用手背静脉,以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在下肢进行留置针输液时,应抬高下肢20~30度,加快血液回流,缩短药物和液体在下肢的滞留时间,减少其对下肢静脉的刺激[5]老年人尽量不选择下肢静脉,因为下肢静脉循环差,易引起血栓性静脉炎[6]。

4.1.4洗手与无菌技术由于临床工作繁忙,操作前经常来不及洗手或洗手无效.美国静脉输液护士操作时均佩戴一次性手套,英国预防医院感染标准规定侵入性操作,接触无菌部位、接触非完整性皮肤、接触血液、处理污染物品时均应戴手套[7],而我国护士一般不戴手套,根据CPC的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规范,外周静脉穿刺及护理时也应戴手套,这避免了操作人员手上的细菌进入导管的可能[8],皮肤消毒面积应大于敷贴面积,一般8cm×8cm,消毒后彻底自然待干,洗必泰和酒精需30s,碘伏需2min,消毒液干后,可形成一个局部屏障,减少穿刺点皮肤刺激,而且使敷贴更牢固[9],再次输液时,速业接口必须严格消毒,才能连接输液导管,由于肝素帽的特殊材质,其表面粗糙,细菌容易寄居,消毒时,必须通过一定的机械力才能去除这些细菌。

4.2置管期间的观察与护理

4.2.1加强巡视(1)置管后根据病情,年龄及药物性质调节滴速,要经常巡视患者,检查输液滴速是否符合要求,留置针固定是否妥当,各连接处有无松脱,穿刺部位及静脉走向有无红,肿,热,痛等现象,如果出现贴膜有污染,潮湿或脱落而危及留置针时,应立即更换;更换时应先用0.5%的碘伏棉签由穿刺点螺旋向外消毒皮肤,并擦拭留置针外露部分,待干后贴上新的无菌透明敷贴,妥善固定,切勿将脱出部分在送到血管内,以防感染;(2)输液器及肝素帽每日更换,尤其在输血,血液制品及脂肪乳时,输液管及肝素帽内易潴留有形成分,造成细菌的滋生;(3)输液高浓度,大分子溶液的脂肪乳剂,氨基酸等液体时,应减慢输液的滴速,并给予足够的稀释,通常与葡萄糖混合输注或使用三通同时输注;对于静脉输血的患者建议另外建立外周通路,不使用留置针,这样可以减轻药物对血管的刺激,避免产生化学性静脉炎;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减慢输液速度。

4.2.2正确的封管与拔管,常用的封管方法有:缓慢推注封管法,正压封管法,输液器内等渗液封管法,双重正压封管法和瞬间正压封管法,输入高渗刺激性药物时,在封管前需先用0.9%氯化钠注射液20ml冲管[9],本研究采用的方法为输液结束时配置稀释肝素生理盐水封管液;取含12500u的2ml肝素钠针1支,抽取肝素钠0.1ml加入到生理盐水10ml中配置成62.5u/ml的稀肝素生理盐水,输液结束时先去除连接头皮针与肝素帽的胶带,轻轻推出头皮针至斜面处,缓慢均匀地推注封管液10ml,当剩余0.5~1ml时,边推注边拔针,并把留置针调节器在延长管1/3处夹紧,以确保有效封管,在临床上有些患者在正确封管后留置针内仍有少许回血,此时一般不作局部处理,嘱患者穿刺侧肢体不要过度用力,当再次输液或推注药物时,常规先推注稀肝素液10ml,再行输液或推药,如果发现套管内已有血凝块堵塞时,可先回抽少血块,再推入稀肝素液,如果滴速仍不理想,则考虑重新置管。

拔管:去除无菌透明敷贴,左手拿棉签与静脉平行轻置在针眼上方,棉签顶端超过皮肤针眼近心端1-2cm,轻轻拔针后按压5min,这样可以使皮肤和静脉上的两个针眼同时受压,大大减少了皮下血肿或瘀斑的出现.

4.2.3健康教育置管前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知识介绍,并取得理解和配合,加强留置期间的健康教育,保持穿刺部位情节干燥。

5总结

老年患者体质弱,病情急、重,常需抗生素、营养乳剂等药物交替定时使用,常规头皮针尖穿刺输液常因体位改变、烦躁、昏迷、外出复查CT或摄片而多次使针尖穿破管或脱出,使输液治疗中断,并因反复穿刺使静脉遭到破坏。以往,对静脉穿刺困难或者需要24h连续输液的患者常常进行静脉切开或深静脉穿刺,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又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患者和家属从心理上不易接受这两种方法。而放置静脉留置针,等于保留了一条随时能开放的静脉通道,它的方便、实用从根本上解决了老年患者静脉穿刺的痛苦和紧急抢救的难题,有效减少了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多次穿刺,而带给患者的痛苦,又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与观察病情及与患者沟通。虽然它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但是在临床应用中只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掌握熟练的穿刺技术和正确的封管方法,认真作好置管期间的护理,就能提高留置效果。参考文献

[1]刘仲梅.静脉输液治疗现状及发展趋势。长春继续医学教育,2005,6:151-158.

[2]王刃,朱国兰,云惠敏.静脉留置针在小儿病毒性脑炎中的应用.实用全科医学,2003,1(1):50-51.

[3]彭翠香.两种型号留置针在普外输液中的应用.护理学杂志,2000,15(10):617.

[4]许惠民.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1):75-76.

[5]汪守风.外周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原因分析及预防.中华护理杂志,1999,34(6):372-373.

[6]胡建玉.不同穿刺部位静脉留置输液效果观察.护理学杂志,2004,19(3):50-51.

[7]吴安华,徐秀华预防医院感染标准原则(英国).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0):799.

[8]胡洁.静脉导管留置时易被忽视的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7):773-774.

[9]王艳,潘雪莲.国内静脉留置针封管技术研究进展.护理学杂志,2005,20(9):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