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钢柱(河北省肃宁县人民医院内一科062350)
【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6-0181-02
【摘要】目的探讨抗菌药物所致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的发病原因及临床治疗。方法对我院2008年12月~2009年2月收治的9例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9例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肾功能均有改善。结论早期发现抗菌药物致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患者及时停药,尽快做出诊断并给予治疗,以减少肾功能的损害,常可痊愈。
【关键词】抗菌药物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临床分析
过敏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AIN),又称药物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或急性过敏性小管间质性肾炎,是以肾间质及小管急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是常见的免疫介导的肾脏损害;是由广泛应用的许多药物如抗生素、利尿药、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等引起的肾脏急性小管间质性损害。近年来国内外均有报道由于中草药过敏所致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应引起注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年12月~2009年2月收治的9例抗菌药物所致的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20岁~56岁,平均年龄是38岁。
1.2临床症状:9例患者均在用药后2周内发病,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药疹、关节痛及血尿等症状,其中3例患者出现明显的腰痛,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
1.3引起AIN的药物:2例青霉素、1例头孢啦定、1例庆大霉素、1例利福平、2例消炎痛、1例西咪替丁、1例中药。
1.4诊断标准[1]:典型病例常有:①近期用药史;②全省过敏反应;③尿化验异常;④肾小管及肾小球功能损害;⑤临床诊断困难时,行肾活检明确。
1.5方法:9例患者立即停药,其中2例重症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1例急性肾衰竭患者进行透析治疗。
2.结果
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本组9例患者72小时内全部出现利尿和血肌酐下降;经治疗后在2个月内肾功能明显改善,3个月后尿检转阴,尿蛋白消失,肾功能正常。
3.结论
3.1AIN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能引起AIN的药物种类很多,由抗生素引起的占2/3,甲氧西林通常被认为是导致AIN的常见药物。药物作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引起机体超敏反应(包括细胞及体液免疫反应),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此类急性肾衰竭一般是由变态反应引起,与药物直接毒性作用不大,与用药剂量无关;肾间质中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致肾间质小管病变;非甾体抗炎药可能还会同时导致肾小球微小病变型肾病。
3.2AIN的临床表现
3.2.1全身过敏,常见药疹、发热以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有时可见关节痛及淋巴结肿大,但由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者常无全身过敏表现。
3.2.2实验室检查:尿化验常出现无菌性白细胞尿、血尿及蛋白尿。蛋白尿多呈轻度,当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肾小球微小病变时却常见大量蛋白尿,并可引起肾病综合征。B超示双肾大小正常或偏大。
3.2.3肾功能损害:常出现急性肾衰竭,伴或不伴少尿。常因肾小管功能损害,出现肾性糖尿、低比重及低渗透压尿。
3.3AIN的临床诊断:药物性急性间质性肾炎可发生于各种年龄,但NSAID引起的ATIN主要发生于老年人。因ATIN发病前接触药物的时间长短不一,一般15天左右,由NSAID引起的ATIN常发生在数月之后;ATIN起病的临床症状常为发热、皮疹和血尿,约1/3病例皮疹、发热和关节痛可同时出现,少数病例可有明显的腰痛;实验室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尿中出现轻中度蛋白尿;红细胞和白细胞、白细胞管型;60%~80%的病例可有短时间的血嗜酸性细胞增多;尿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是过敏性间质性肾炎诊断的重要指标。B超检查常发现肾椎体肿大,提示肾间质水肿。
3.4AIN的治疗
3.4.1停用致敏药物:去除病因避免再次使用同类药物,停药后多数患者症状可逐渐自行缓解。
3.4.2免疫抑制治疗:重症病例宜服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每日30~40mg,病情好转后逐渐减量,共服2~3个月,可加快疾病的缓解。
3.4.3透析治疗: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出现急性肾衰竭,若病情轻而无明显的并发症者,是无须进行透析治疗的。目前用于急性肾衰竭治疗的透析技术主要是血液透析、血液滤过和腹膜透析;因血液透析的总体效率较为显著,故是临床用于急性肾衰竭抢救与治疗的最常用透析治疗技术。
3.5AIN的预防及并发症
3.5.1预防:主要是慎重使用各类易引发本病的相关药物,对有过敏性疾病者应积极对症治疗,预防引起间质肾炎的发生。
3.5.2并发症:AIN主要并发代谢性酸中毒、心衰及急性肾功能衰竭者。
3.6AIN的鉴别
3.6.1与急性肾小管坏死鉴别:急性肾小管坏死者无过敏性药物应用史,无过敏反应(或皮疹)的发生,尿液中嗜酸细胞不增高,血中IgE不高或正常可与本病鉴别,如有困难者可通过肾活检鉴别。
3.6.2与急性肾衰竭鉴别: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及急性肾小管坏死所致的急性肾衰竭,均具有急性肾衰竭的共同表现及各自原发病的特殊表现。
3.6.3在原有慢性肾小球疾病出现肾衰竭的鉴别:当出现原因不明的急性肾衰竭或进行性肾衰竭,肾功能下降难以解释时,应警惕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的可能。寻找全身过敏表现如皮疹、血中IgE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尿等均有助于诊断。必要时肾活检明确诊断。
3.6.4与嗜酸性粒细胞尿鉴别:嗜酸性粒细胞尿也可见于上、下尿路感染、急性肾炎、IgA肾病、梗阻性肾病、慢性肾衰竭、肾乳头坏死、前列腺炎。应以各自不同的临床特点来进行鉴别。
3.6.5与其它可形成肾脏肉芽肿的疾病鉴别:如结节病、结核、韦格纳肉芽肿等[3]。
在发病早期,急性肾损害与急性过敏性反应之间的相关性足以提示本病的诊断,但往往易被临床所忽视;原有慢性肾脏疾病的患者,肾损害表现可能易被原发病所掩盖而漏诊或误诊;所以临床上出现急性肾损害和短时间内出现的尿检异常,均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性,可疑药物应用史、用药的潜伏期、过敏反应的证据、嗜酸细胞尿对诊断本病可提供很大的帮助[2]。药物所致间质性肾炎一般预后良好[3],但如果不能及时诊断治疗、停用致病药物可迁延成慢性间质性肾炎,甚至可以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而死亡[4]。早期发现,及时停药,及时治疗,常可痊愈;因此对抗菌药物所致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要有足够认识,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剂量,慎用肾毒性药物,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20.
[2]丁敬韬,任泽银,肖伟,张妮.药物致急性间质性肾炎23例临床分析.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5.(2):69~70.
[3]丁小强,傅辰生.药物所致急性间质性肾炎[J].中华肾病杂志,2005.21(3):123~124.
[4]王海燕.肾脏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87~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