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华容(湖北省通城县中医医院湖北通城437400)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优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阐述了情志的表现以内脏活动为基础。而情志的变化,又可影响脏腑机能的活动,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
情志以脏腑为基础,情志过度,常伤脏而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这说明过度的情志不仅影响脏腑,还能使气血运行逆乱,气机升降失常,从而导致百病丛生。因此,情志刺激是重要的病因。脏腑有病也可影响情志的变化。
《灵枢·本神》曰:“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内脏的虚实盛衰导致情志有不同表现。这些表现,反过来又为辨治脏腑疾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情志与疾病的关系,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若能正确掌握和运用它,对防病保健有极大作用。临床应用有以下几方面:
1、诊断疾病:观察情志表现,可以了解内脏的虚实盛衰。如见病人抑郁不乐,胸闷太息,可认为肝气郁结;若见喜怒无常,惊惕善疑,甚则神志恍惚,语言错乱,哭笑无常,多为心神失常;若烦燥易怒,口苦溺黄,则为肝火冲逆;若见多思善忧,健忘失眠,可考虑心脾两伤,等等。再结合脉、舌、色,就能作出正确诊断。
2、治疗疾病:情志影响脏腑功能,过极可以致病,如能适当运用情志的变化,则能调节脏腑机能活动,可使某些疾病早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以情志间的相互作用调节脏腑机能,达到补偏救弊,治愈疾病的目的。《吕氏春秋·致忠》记载的文挚以怒治愈齐王病而遭生烹,以及朱丹溪以喜解忧,治愈陈状元之弟病咳,唾血重症的故事,说是精神疗法的例证。可见临床中针对不同病情,运用适当方式,调节患者的情志,常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3、养生防病:祖国医学把节制情志作为养生防病的重要内容。主张情志有节,用恰当的方式激发自我调节,和畅气血。如优美的旋律给人以欢快的感受;芬芳的气味使人心肖神爽,秀丽的景气使人忘却疲劳忧愁;适当的文体活动有益于身体健康等等。悲观失望,忧心忡忡,可使疾病转甚;乐观开朗则对病情治疗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