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敏湖北省十堰市特殊教育学校442000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5-057-01
教师教育方法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一位让所有教师都感到头疼的智障学生,若教师从关爱的角度出发,不失时机地抓住他身上的闪光点,用激励性的评价不断给予充分的肯定,一定能够让学生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一、案例
我班的余元同学,是一个中度智力障碍学生,有一定读写能力,但是由于家长在外务工没时间管,这个孩子学习不认真,经常不写作业而且上课也总是左顾右盼。并且他常惹是生非,做作业时,自己不认真,还要去影响别人,一会儿碰碰这个,一会儿动动那个,搞得其他同学不定心;看见别人做游戏,他也要挤上一脚,但又不遵守游戏规则。批评他,他也是一副无所谓的表情,让每个老师感到头痛。看到别的孩子都有进步只有他没变化,我一直在找教育他的好办法。有一天,余元课堂作业没做完,又在玩了。看见我进近他,立刻装模作样做起作业来。我走到他身边,正想好好地骂他一顿,可转念一想,毕竟他也知道老师来了要写作业呀,我心想:不如换个方式。于是,我按住火气,抚摸着他的头,微笑着对他说:“嗯,今天余元的字写的真漂亮,加油!写完后老师给你奖励红旗。”余元抬头看看我,随后埋头做起作业来。这次的作业虽然字迹不够端正,但写得极认真,我就给他的作业打了个优星,并鼓励他:“你今天的作业很努力,老师奖给你一面红旗,相信你能成为优秀的学生。”他拿起作业本,高兴地叫了起来:“我作业有红旗了!我作业有红旗了!”这一天,余元学习特别专心。
张元自小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规规矩矩、认真写作业只能坚持很短时间。要想改掉他这个毛病,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地给予激励。每天上课前,我都会向他提出一个要求,告诉他按照老师要求的做了,第二天就给他一面红旗。同时还和他约定,满十面红旗就奖励他一个棒棒糖。果然,每天一个要求,他上课专心了,作业认真了,能按时完成了。第三天、第四天,每隔一段时间,我就向他提出个小小要求,而我所提的要求,他通过努力就能达到。渐渐地,他爱上语文课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不少。
案例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我坚信世上没有不成钢的铁,关键看老师怎样点拨。智力障碍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也较差。有人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与其他同龄人一样,有自己的人格,他们渴望尊重。要求尊重是一种对自我的积极肯定,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但由于他们在生理、心理上、学习上表现较差,往往得不到同龄孩子的尊重,缺少父母的教导,这非常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作为老师,我们不能讽刺、挖苦、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应该尊重他们的人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教师的赞美是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教师的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教师的赞美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细心观察,捕捉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把赞美送给每一个学生,使之发扬光大。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我能行”,“我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