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450007
摘要:大学是包含物质和精神双重特性的文化产物,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大学校园的文化特质需要融合新的学科功能、科技手段以及现代的审美观念。本文对现代大学校园的特点进行了描述,强调了加强校园规划设计文化意识的必要性,对文化校园规划设计的三个层次作了探索,提出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文化表达。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筑;创新设计
引言:大学文化是在历史的积淀过程中、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以大学为载体,经过继承和创新而形成的知识、信仰、价值观念、审美情感及行为习惯的综合体。大学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必须从动态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和认识大学文化,兼顾大学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不断地去创造新文化。
一、现代大学校园的特点分析及文化功能
校园建设不同于普通的单体建筑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城市规划,有其特殊性,第一,它不是单栋的建筑或建筑综合体,而是数栋数十万平方米多种功能非单一用地的大量建筑单体的集合,第二,它不涉及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几千至几万平方公里的城市资源配置,而是功能线索相对单纯,用地规模一般在几十至几百公顷的综合设计。校园建设也不是单纯的平面规划,更不是单纯的建筑空间设计,而是二者加上景观和外部空间形态,情感空间的综合体。(1) 现代大学的办学规模远远超过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或学院,典型的例子如“大学城”,它汇聚了多所不同学科和不同形式的大学于一体,形成知识资源上的高度聚集。(2) 现代大学运用了现代的管理运行机制,将不同学校的办学风格予以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手;同时通过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方式,加强师资力量和学科建设,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再分配。(3) 基于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现代大学已经实现资源共享,有着完善的校园信息网络,具备多种形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4) 与传统高校自闭式的校园布局不同,现代大学的校间界线日趋模糊、生活与教学空间也因教学方式的改革而变得模糊起来。(5) 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教学、交往和生活空间是现代大学园区的另一个重要特点。(6) 现代大学校园具备完善的生活辅助设施,其后勤工作逐步走向社会化,与高校自备的后勤管理系统相分离。同时,必须承认现代大学是一个市场经济概念,它的建设与经济活动密不可分。(7) 现代大学与那些能够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机构密切联系,或者校园的某一部分自身就是这样一种机构。
校园文化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触摸的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园之中的人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得到。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它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同时,还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文化校园规划设计的三个层次
1、总体构想:要打造一个文化校园,首先要在总体规划阶段对该校园的文化内涵和总体构想有一个准确、明晰的定位,然后进行校园功能、环境与文化的整合与互动,并制定校园规划各要素的文化体现原则。(1)功能分区:随着高等教育理念的变化,学校规模的变化,严格强调高校内各大功能分区,事实上已不能满足对学生、老师的使用要求。而要使各功能区域之间相互交融、渗透,就必须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2)校园特色:在新校区规划中传承校园文化、地域特色,营造反映各自学校人文精神和特色的校园环境。(3)生态环境:随着校园的大规模建设,规划设计中应结合自然和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保护和构建校园的生态系统。创造生态化、园林化的校园环境。 (4)可持续发展:校园规划应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发展,使规划结构多样、协调、富有弹性,适应未来变化,满足可持续发展。
2、空间环境:空间环境是体现校园文化的第二个重要层次,在这个层次里应该对空间内容、尺度和景观的文化性有充分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将它们视为一个系统,认真推敲空间环境系统与文化系统的关系。在校园整体设计中,应使群体建筑外部空间与其周边达到整体性的效果,优化外部空间的形式。(1)外部空间主体化,在群体建筑设计中,应当时常将建筑作为配角,将外部空间作为主体,根据建筑和图底的关系,着重分析外部空间围合的形态和联系,以及连续性。(2)外部空间宜人化,将人的活动和外部空间结合起来,强调外部空间的参与性,应根据园区的格调与生活氛围人为的策划出一些功能空间,既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又有益于提高外部空间的地位,使内外空间相结合共同贡献于整体环境。
3、建筑设计:建筑形象是呈现校园物质文化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媒介。(1)建筑形式:建筑是具有艺术性的,不同的建筑根据其特征会蕴含着不同的隐性文化功能。作为物质文化的高校建筑是通过高校校园建筑的整体规划、校园建筑的形态特征及建筑底蕴,来体现出高校的教育理念、精神面貌、校园底蕴等校园性格的一种文化。校园建筑文化,既是一种以校园建筑群为主的满足师生需求的环境文化,也是一种依托物环境所展示、所渗透的具有特殊精神文化。它和高校整体文化是不能分离的有机体,一方面它直接为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交往等活动服务;另一方面它会影响到师生的在校情感、品格涵养以及文化气质的塑造。性格明显的高校校园建筑文化,能够让人一进校园就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它的影响和品质,生活在其中能清晰地体会到高校的气氛、高校的使命甚至高校的价值和精神。(2)建筑材质与色彩:高校校园环境色彩浓缩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及发展历程。每个学校的发展都会有历史沉淀,在校园环境色彩设计中我们应该很好的把握历史文脉这个主线。高校校园建筑色彩设计应抓住校园的整体色调,然后运用辅助色与之搭配。办公楼的色彩设计主要以宁静色调为主,以营造,以营造安静、和谐的色彩心理环境。图书馆作为高校校园的主要建筑,其整体色彩应以鲜明大气为主,兼有娴静文雅的气质,体现出图书馆特有的地位及特征。宿舍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而作为其主要居住者的学生而言,色彩对其建筑物的色彩的感受及各种心理、生理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大学生是具有蓬勃朝气的群体,在宿舍建筑中应该考虑学生精神层次的需求,色彩应该符合居住区的要求又显得明净、高雅、整洁,如采用一些浅绿、淡蓝、米黄等素雅而不失色彩的颜色,同时要与整个校园环境色彩相协调。否则会显得孤立而没有整体感。(3)交流空间的设计:重构灰空间和构筑空间:“灰空间”一方面指色彩,另一方面指介于室内外的过度空间,它的存在却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空间的连贯和设计的统一创造出内外一致的建筑,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给人一种自然的有机的整体感觉。对于整体的设计而言,过渡性空间的考虑与设计显的十分突出,通过灰空间对建筑物的虚化处理,如果用联廊,平台,立面的洞,室外楼梯,步行桥等增加空间和层次 。
结语:高校校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应把建筑,环境、人结合起来,看做一个整体设计,使大学校园成为一个完整的结合体。校园里的单体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各种人群的喜好、建筑的各种用途,全面考虑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倍雷,郝云.景观设计基础[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33.
[2]刘锐.当代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新趋势[R]. 中国江苏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