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与戏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3-13
/ 1

演员与戏剧

赵发滨

众所周知,一部戏剧只有呈现在舞台上,面对观众演出的时候,才能称其为戏剧艺术。在戏剧艺术中,当然最根本的基础离不开剧本,正所谓“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可是,只有剧本还远远不够,那只能是戏剧文学。只有当剧本经过导演的舞台处理,让演员把剧中的人物(即角色)活生生地在观众面前刻画出来,并与观众相互交流,引起观众共鸣的时候,才算完成了一部戏剧的创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演员个人表演技术是戏剧艺术的核心。”(耶日·格洛托夫斯基语)

无论古今中外,哪一种艺术流派都逃不出这一客观法则。被国外称之为梅(兰芳)派的中国戏曲写意戏剧体系也好,前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写实戏剧体系也罢,还是德国的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的戏剧体系,无一例外都是靠演员的表演来完成戏剧艺术的。由此可见,演员在戏剧艺术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那么,演员又应如何在戏剧艺术中发挥重要作用呢?关键是完成角色创造。

要创造出有血有肉的活灵活现的角色(即剧中人物),首先要读懂吃透剧本,在导演的帮助下对角色进行深入的分析,对角色所处的特殊环境、角色与角色相互间的关系、角色的性格特点等等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才能开始在舞台上进行二度创作。创作就不是简单的模仿,不同的演员因其各自的艺术修养、文化程度、生活经历不同,对角色会有截然不同的认知与把握,也就是说,对同一个剧本中的同一个人物,不同的演员会有不同的理解与把握,会有不同的表现方法,究竟孰优孰劣,就完全靠演员的功力了。

那么,什么是演员的功力?演员的功力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我想,演员的功力就是塑造角色的功夫和力度,也就是演员精湛的表演技巧,努力达到演员与角色的合二而一。当然,不同的戏剧流派对此会有不同的看法,不过从现实主义的戏剧角度出发,这似乎是一条铁的规律,勿庸置疑。对演员起码的要求是要做到“形神兼备”,“形”即要接近角色的外部特征,包括身高、体态、相貌、肢体动作等;“神”强调内在的精神世界,即思维、情感、心态等诸方面与角色所处的环境、氛围相一致。一个技巧高超的演员,应该也能够做到“形神兼备”。从“形”上说,要做到“似”是很难的,因为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砂子,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长相相同的人,即使是双胞胎,经过仔细辨认,人们还是能够把他们区分开来的。如果是演历史人物或魔幻人物还好办些,因为人们都没见过他们,你把他演成啥样就是啥样。若是演现实中的人物就不太好办了,特别是一个时期以来出现的“领袖热”、“英模热”,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这些领袖人物虽已辞世多年,但他们的音容笑貌依然萦绕在人们的脑海里,他们的各种照片随处可见;任长霞、牛玉儒、孔繁森等英模人物的形象在电视上反复出现,人们早已熟记于心。你要在舞台上再现他们,即便是那些特型演员自身条件再好,化妆师手段再高,也很难做到完全的“形似”。这时候,追求“神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看到过不少扮演毛泽东的演员,有的经过化妆,外形上的确很像,但往往是只具备一个空空的外表,眼神里缺乏毛泽东的睿智和深邃,能像唐国强那样“神似”的就很是难能可贵了,他演的毛泽东得到了大多数观众的认可。要想做到“形神兼备”离不开演员的深厚功力。表演功力的深厚,一是靠演员过硬的基本功训练,包括形体训练、塑形训练、发声训练以及面部肌肉训练等,有了这些,在创造角色时就能得心应手,利用手势与声音之间、声音与字句之间、字句与思想之间、意志与行动之间的有机协调,通过心理力量与形体力量的完美结合,把角色刻画得淋漓尽致。一个表演艺术高超的演员能够做到:消除身体器官对心理作用的阻力,在内心冲动(神)到外部反应(形)之间的时间推移中得到自由,从而这种内心冲动就已成为外部的反应。二是靠演员不断的艺术积累和文化修养。艺术积累来源于艺术实践,文化修养的范畴则十分广泛,一个优秀的演员知识要广博,即便是名牌戏剧院校表演系的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演出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有了这些,你才能在拿到一个剧本之后,对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才能在表演时有自己独特的创造。

责任编辑王庆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