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赫楠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沈阳110032)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10月~2013年10月于我院治疗的157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组77例,采用传统药物治疗;治疗组80例采用穴位针灸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25%;对照组总有效率66.2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是临床治首选方法。
【关键词】针灸周围性面瘫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7-0365-01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冬春两季发病率较高。本病多是由于面部受凉、物理性损伤或病毒入侵所致,发病之初表现为面神经发炎,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出现眼角下垂、口眼歪斜等症状。临床治疗本病方法较多,但效果各异。本文对2012年10月~2013年10月于我院治疗的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灸法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于我院治疗的157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入组患者均符合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排除外伤性面神经损害所遗留的周围性面瘫患者;排除肿瘤因素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瘫;排除其他脑神经麻痹的中枢性面瘫;排除合并严重的高血压、心衰者、糖尿病及精神疾病患者;排除妊娠期患者。本研究治疗组80例,男48例,女32例,年龄在11~79岁,平均46.6岁。对照组77例,男43例,女34例,年龄在9~81岁,平均43.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面部神经炎定位及临床症状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治疗组:取翳风、地仓、颊车、四白、下关、合谷等穴为主,合谷取健侧,余穴取患侧。根据病情加减配穴: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加阳白、太阳;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额唇沟歪斜加承浆;抬眉困难加攒竹;鼻唇沟变浅加迎香。针刺面部穴位宜浅不宜深;手法宜轻不宜重;局部穴宜补不宜泻。1周为1疗程。2周以内主穴取患侧地仓透颊车,丝竹空透下关,合谷取健侧,配穴随症加减,2周以后,针法应平补平泻,留针20~30min,每次针刺阶段的主配穴加减均可配合局部艾卷温灸,起到祛风活络、温经散寒的作用,促使面瘫逐渐恢复。对照组:治疗前3天每天给予地塞米松10mg静滴后,给予泼尼松片口服,每天3次,每次10mg,用2~3天后逐渐减量。用药第10d停药,配合使用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500μg,每日肌注1次。
1.3疗效判断: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对疗效进行判断。痊愈:症状完全消失,面部所有区域正常。显效:有轻微的功能减弱及轻微的联带运动,面部静止时双侧基本对称,张力正常,上额运动中等,眼轻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角轻度不对称。有效:自觉症状改善,有明显的功能减弱但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可见并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挛缩或有面肌痉挛,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上额运动微弱,眼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角明显不对称。无效:自觉症状有改善,面部静止时不对称,上额无运动,眼不能完全闭合,口角仅有轻微运动。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80例,治愈42例,显效19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25%;对照组77例,治愈26例,显效11例,有效14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66.2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指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脱髓鞘,甚至轴突变性,从而引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一种病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多于女性,多一侧发病,双侧同时发病者较少见。临床表现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闭合不全。试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歪向健侧。面瘫的发病之初主要表现为面神经发炎,而此时还未形成明显的面部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眼角下垂、口眼歪斜等症状表现。
祖国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多由人体正气不足,感受风寒,加之脉络空虚,风邪乘虚而入中头面部经脉,迫使经脉受阻,气血痹阻,经脉失养而发,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西医认为周围性面瘫的发病原因有两种:一是由神经本身的营养障碍引起神经管发生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致使面神经麻痹;二是由于面部神经周围组织外伤、炎症所引起的局部瘀血,压迫等致使面神经受伤或血液循环障碍,导致面神经麻痹。西医治疗多以抗炎及营养神经为主。针灸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它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应用一定的操作法,以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针灸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治愈率高、恢复期短、预防后遗症等优势,已被WHO认定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主要方法之一。面部为阳明、少阳、经脉汇聚之,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少阳经又系半表半里之经。针刺少阳,阳明经的穴位,疏通此类经脉在调和气血、散寒通络的同时还可以扶正祛邪、防邪再侵,有效改善局部症状。合谷为手阳明经的原穴,其经脉上达于面部,因此针刺合谷能起到疏通经络之邪,也可达到通调气血的效果。本研究取翳风、地仓、颊车、四白、下关、合谷等穴为主,合谷取健侧,余穴取患侧。随症配穴: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加阳白、太阳;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额唇沟歪斜加承浆;抬眉困难加攒竹;鼻唇沟变浅加迎香。本研究治疗组采用针灸法治疗,总有效率96.25%;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服用激素及维生素治疗,总有效率66.2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与文献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有效改善症状,治愈率高,安全可靠,是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周斌;陈峥嵘;针灸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瘫52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36期.
[2]周国勋;针灸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68例临床观察与探讨[J];中医临床研究,2013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