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三中教育集团王连生
今天进行了数学测验,有一道题是这样的:
观察下列:1×3=3,3×5=15,5×7=35,7×9=63,11×13=143...,你猜想到的规律用只含一个字母n的式子表示出来是。
在自己做试卷预设学生的问题时,没把它放在眼里,批卷时结果大跌眼镜,70%的同学做错,我认为是自己班的问题,一问其他老师结果大同小异,学生已到了初三,新课程中探索和规律从小学到如今学过的题无数,可是学生的能力依然很差,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们又该怎么做呢?于是我们进行了研讨,并归纳了认识。
一、学习《数学课程标准》
在《数学课程标准》“数与代数”领域设计了“探索规律”的内容,将其和认数、计算、方程等并列,并对每个学段的内容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要求,从而把探索规律的教育价值提升为与认数、计算、方程并列的位置。
二、在探索规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探索不够充分,探索规律的学习内容是探索学生身边有趣的、与数学有关的现象里的规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观察、操作、画图、实验、猜测、验证、归纳等探索研究性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组织教学不力:一是情境创设不好引发不了学生的兴趣;二是老师没耐心,看着学生探索慢,着急,就直接给出结果或结论,老师用自己的思维替代了学生的。将探索题改成了训练题,事倍功半。
(二)没有举一反三。就题论题,学生的能力提高慢,跟不上学习任务的要求。每学期结合学习内容,教材都会安排一定的素材,或在新授课上,或在习题上,没有引起老师的重视,简单对待,等到考试时往往会出乎意料。
(三)课前不预习。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发现重点难点,减少听课过程中的盲目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生进入初中,经过一学期的训练,有了固定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他们多数能注意听讲,但是只满足于完成作也,不积极思考,害怕困难,遇到难题不是动脑筋自己去求解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过程。
(四)集体备课不够。集体备课有助于教师在整体上把握教材及大纲的基本要求,提高业务认识;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好教案;集体备课还可以使教师及时学习其他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教师在教学中的相互问好,人性中的惰性,还有经验主义等因素,使得集体备课没有达到有效。
三、在探索规律教学中的策略
(一)教师加强集体备课,具体流程是:主备教师备课→备课组交流→主备教师修正→上课教师再备→课后备课(教后记),这样教师仔细研究、充分理解教材。更好地呈现教学的具体内容、基本线索、主要活动以及对规律的表示与描述的要求,为教学活动的展开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二)学生是探索规律的主体。“我规律”是学生通过找规律的活动,产生对规律的兴趣,初步形成探索规律的意识;结合找规律的活动发展数学思维,这些教学任务具有很强的个性特点,与传统数学内容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有较大不同。对探索规律的价值体验、经验积累,无法由其他人替代。改变传统教学“重演泽、轻归纳”的倾向。
(三)积极改进教学评价。“找规律”作为数学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其教学评价应该按新课程的评价理念进行。既重视教学结果的评价,也重视教学过程的评价,“找规律”过程中的表现主要看两点:一是兴趣和信心;二是活动程度和思维水平。我们期望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索规律的学习活动,并且获得成功,积累发现规律的自信心。期望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的能动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四)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巧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已学过知识去解决新问题。这样的思维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其中组织课堂讨论是一种使用较普遍的有效方法。这样培养的学生敢于提问题、敢于批判、敢于质疑、思维敏捷。不受教师讲解的束缚,可为发散培养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同时,适当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现代教育强调知识结构与学习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可能会遗忘,但思维品质的培养却会让学生受用一生探索规律的教学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秩序渐进,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为其后续的高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数列的知识对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和归纳总结以及推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