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学院人文学院云南昭通657000
摘要:汉语“红”色词族文化蕴含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汉语“红”色词族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本论文主要讨论汉语“红”色词族的哲理文化。
关键词:汉语“红”色词族古典哲学民族心理
汉民族的哲理文化是其所特有的,影响着整个汉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中国古典自然哲学的精粹是解释宇宙万物的基础。通过对哲理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我们对汉语“红”色词族文化蕴涵的分析,汉语“红”色词族与中国古典哲学文化和汉民族所特有的心理文化的渊源关系是我们对其文化蕴涵解读的关键。
一、汉语“红”色词族与中国古典哲学文化
中国古典哲学文化的精粹是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即阴阳五行学说。所谓五行,指的是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古代先哲用五行来解释世界万物的起源及其多样性的统一,后来逐渐成为指导人类行为的哲理,由五行又生发出五方、五时、五德和五色等。古人用五行、五方、五时和五德来解释具体的颜色。认为颜色与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将其进行对照分析以五行、五方、五时、五德、五兽配五色,是从物质、空间、时间、伦理方面来解释颜色的客观存在。
五色包括青、赤、黄、白、黑(因为上古以赤为正色,赤是之后取代它的“红”的源头)。五色与五行相对照,“赤”对应的是“火”,这是与古代先民对火的崇拜有关。由“火”和“赤”的对应关系,就有“红火、火红、红火火、红似火、红光闪闪”等“红”色词族出现。五色与五方对照,“赤”对应“南”,这与古人的方向观点有关,南方的神称“赤帝”五色配五时,(今天的四季在古代是五时,包括春、夏、季夏、秋、冬,形成“赤”对“夏”,所以有“朱夏”、“朱仲”之称(朱在古代也是和间色“红”形成对照的正色)。五色对应五德,“赤”对应“义”,所以“红”在其引申义中有“忠义”的意思,在中国的京剧脸谱中都是以红色来表示忠义的。如:关羽的一张大红脸。五色还和五兽相对照,形成“赤”和“雀”相对,就有“朱雀”之说。
五色说是古代汉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文化观念。人们的社会行为都参杂了浓重的色彩因素。就“红”色来说,古代帝王在夏天(朱夏、朱仲)进行祭祀仪式时,是“乘朱路、驾赤马亚、载赤旌、衣朱衣、服朱玉。”由此可见,在古代,人们是非常看重五行、五方、五时、五德、五兽和五色的对照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五色说还成为一种改朝换代的象征,古人还将五行、五色的相生相克之说来解释朝代更替、帝王兴衰,所以有“改正朔、易服色”之说,五色也就成为朝代的崇尚颜色。
二、汉语“红”色词族与汉民族心理文化
“一个民族的词汇和文法本身就能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从汉语“红”色词族来透视其汉民族心理文化是一个很好的视角。
渴望吉祥喜庆的心态。汉民族说吉祥话、取吉祥名字、选择吉祥日子、渴望吉祥喜庆是汉民族的一种心理表现。在颜色上,汉民族喜欢用“红”色来象征这种“吉祥、喜庆、欢乐、幸福”的心理。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者喜庆日子有关。公司开业、工程奠基、会议开幕等都选用“红”色来装点。结婚时要贴红喜字,要给红包,要掀红盖头,要穿大红袄等等。
传宗接代的心理。汉文化中,孩子出生,要发红包,要请人吃红鸡蛋,孩子周岁抓周和举行成人礼时都与红色有关。汉民族有婚姻美满、子孙满堂、后继有人的美好愿望,所以习惯用“红”色来表达。
性别心理。红色在汉民族文化中被普遍认为是属于女性的颜色。这与古代女子多用红色脂粉化妆相关。在汉语词汇中产生了很多用“红”来描述与女性相关的词语。如:红妆、红袖、红泪、红汗、红楼、红颜易老、红颜、红颜薄命等。
对称心理。讲究对称是汉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表征,诗词曲赋中的对称美,以双为吉、以偶为祥,都是体现的对称心理。汉语“红”色词族中,有好多“红”色与其他另一种颜色搭配使用的词语。如:花红柳绿、红飞翠舞、红尘紫陌、红愁绿惨、绿肥红瘦、桃红李白、裁红点翠、碧草红云、翠袖红裙、齿白唇红等等。
官本位心理。汉民族受儒家思想和封建意识的影响,官本位心理十分突出。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宣布科举考试的名单称“红榜”。榜末叫“红椅子”,中举、中状元及第要更换红色官服成为平民与官区别的标志。与官本位心理相联系,古代许多与官府有关的事和用品都与红色有关,红色象征着一种权威。(3)“红顶子”指高官,清朝官服、礼帽上用不同质料和颜色的顶子以区别官阶,一、二品官员戴红色珊瑚珠的顶子。“红顶子”清代官员委任状,在人名上要加朱点,后因称差使、官职为红点子。“红头文件”指党政领导机关下发的文件。因版头名称常印成红字而得名。
汉语“红”色词族对哲理文化的反映,我们分析了中国古典哲学文化和汉民族心理文化两个方面的文化映现。从历史渊源上,看到了汉民族崇尚“红”色的传统。
参考文献
[1]陈立中阴阳五行与汉语词汇学[M].北京,岳麊书社,1996。
[2]墨菲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70。
[3]刘云泉色彩、色彩词与社会文化心理[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