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玉莹(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50040)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0344-02
动脉栓塞系指栓子自心脏或近侧动脉壁脱落,或自外界进入动脉,被血流推向远侧,阻塞动脉血流而导致肢体或内脏器官缺血以至坏死的一种病理过程。此病起因急骤,发病后肢体以及生命受到威胁,及早诊断并施行恰当的治疗至关重要。我科自2012年1月~12月采用溶栓治疗治愈急性动脉栓塞病人32例,现将溶栓治疗中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2例患者,男22例,女10例;年龄28岁~78岁。其中心源性动脉栓塞29例,血管源性3例。临床上常规的溶栓治疗包括:溶栓药物:尿激酶;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肠溶阿斯匹林等;抗生素:新泰林等。全组病例经溶栓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1.2临床表现:动脉栓塞的肢体常具有特征性的症状:疼痛、麻木、无脉、苍白和运动障碍。
1.3操作方法:
1.3.1物品准备:采取纤维蛋白溶酶类药物(如尿激酶),20ml注射器,我科首次常用剂量为80万U/d~100万U/d,常规动脉注射每日一次,10d~14d为一个疗程。
1.3.2操作前,评估患者并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合作。
1.3.3护士在无菌操作中遵医嘱将药液抽好,放于无菌盘内携至病人床旁。
1.3.4充分暴露穿刺部位,穿刺部位备皮,严格消毒皮肤和左食指、中指,扪及动脉波动最明显处,以左手中指和食指固定好动脉再次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注射器,在左手两指之间垂直刺入皮肤,经皮下组织进入血管,见有新鲜血呈波动状从筒内冒出,固定好针头,快速将药液推入,此时病人肢体有热感,推药完毕,快速拔除针头,用干棉球加压按压针眼处。动脉注射要做到:三快一慢二观察,即进针快,推药快,拔针快,进血管瞬间慢,观察回血判断是否在动脉内。
1.3.5操作后,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并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2护理体会
2.1卧床休息:病人入院后绝对卧床休息,为防止栓子逆流至心脏,患肢须低于心脏平面约15cm左右。对下肢栓塞病人,抬高床头15~20cm,对上肢栓塞和腹主动脉栓塞病人,则采取半卧位。
2.2禁冷热敷:由于肢体栓塞血循环障碍,皮肤温度降低,需密切观察皮温的变化,并告诉病人患肢禁用热敷,因为栓塞后,患肢感觉受损,对热敏感性降低,易发生皮肤灼伤;另外热敷会促进组织代谢,增加氧消耗故皮温变化与栓塞部位有密切关系量,对严重缺血的患肢无益。患肢也不宜冷敷,尽管冷敷可减少局部的组织代谢,但冷敷会引起血管收缩,不利于解除痉挛和建立侧支循环。
2.3基础护理:戒烟并嘱患者保持大便通畅,如有便秘则遵医嘱给予缓泻剂。如有睡眠紊乱,睡前应避免喝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宜喝热牛奶或听轻音乐,使大脑放松,促进睡眠,并按医嘱使用镇静、催眠药,观察其疗效。疼痛剧烈者必要时给予止痛药,以缓解病人疼痛。
2.4心理护理:患者突然发病伴剧痛,活动受限,对疾病的治疗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心理准备,易产生恐惧、焦虑感,针对上述心理反应,我们在与患者的交流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语、表情和行为给予患者精神鼓励,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协助医生耐心解释病情,消除患者恐惧与不安感,减轻对疼痛的感觉,积极配合治疗。
2.5严密观察病情
2.5.1预防出血:大剂量使用溶栓剂易导致出血,因此在溶栓期间,监测药物反应,防止抗凝治疗的副作用,遵嘱监测凝血情况,每日应作PT和APTT检查。嘱患者勿用牙刷刷,易引起齿龈出血,可改用盐水或漱口水漱口。同时观察有无鼻衄、血尿或黑便,穿刺部位有无渗血、瘀斑,保持每日通便,预防痔疮、肛裂引起的出血。
2.5.2皮色、皮温及感觉运动监护:溶栓后对患肢的皮色和温度及感觉运动情况进行监测,观察溶栓效果,及时向医生汇报。
2.5.3预防穿刺点血肿:术后局部血肿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原因是压迫止血不当。因此,可根据进针角度、皮下脂肪厚度及皮肤松弛度判断动脉壁上穿刺孔的位置,用压迫器或指压使动脉壁上的穿刺孔封闭以止血。
2.7健康指导
2.7.1饮食指导:嘱咐患者进食低盐高蛋白饮食,平时少喝或不喝咖啡、浓茶、酒等促使血管收缩不利于血液循环的刺激性饮料,嘱患者及家属戒烟,吸烟可导致血管内皮的损害。
2.7.2运动指导:嘱患者循序渐进运动,有糖尿病者,运动前要进食防止低血糖,适当活动可以防止制动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2.7.3用药指导:遵医嘱使用抗凝药溶栓药等,用药后注意有无牙龈出血,身体皮肤有无淤血、淤斑,大便颜色的观察,嘱患者定期复查出凝血时间。
2.7.4教会患者及家属观察患肢皮肤的颜色、皮肤温度及动脉搏动的情况,若有异常立即到医院就诊,定期到门诊复诊。
参考文献
[1]杨淑华,韩冬梅.溶栓治疗急性动脉栓塞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02,23(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