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玲(四川省南江县正直中心卫生院四川南江636642)
【摘要】静脉输液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而手背静脉是输液常用的部位,手背末梢浅静脉靠近掌指关节处,静脉血管短、表浅、细小、弯曲,进针后不易固定或固定不当导致穿刺失败。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方便护理人员操作,提高穿刺成功率,我们对手背远端静脉血管的输液穿刺方向、进针及固定方法都做了一些改进,经临床试用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关键词】手背远端静脉逆行穿刺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8-0292-01
一、方法
1、穿刺方向:让病人手臂或手腕自然放置,如需指背静脉穿刺,则让手指自然弯曲,操作者按常规扎止血带,背向病人,选择好血管后常规消毒、待干后,用左手横握病人手背远端及掌指关节以下部位,拇指绷直血管下端,食指绷紧血管左侧皮肤,右手持针,针尖斜面朝上,沿血管近心端向血管远心端穿刺(即向指尖方向进针)。
2、穿刺方法:选择好血管后,操作者背向患者,用左手握住病人手背或掌指关节近心端,左手拇指绷直血管近心端,食指绷紧血管左侧皮肤,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柄前后缘快速进针,穿剌时需进入针梗长度的1/3至1/2,见回血后再沿血管进针少许,固定。若静脉血管较细,进针速度且不宜过快,以免穿破静脉血管而导致穿刺失败。为减轻静脉穿刺时疼痛,陈翠华[1]的研究显示:针尖与皮肤成60°角时进针速度快,痛苦小。
3、固定方法:手背逆行静脉穿刺可按常规三条胶布固定;若行指背静脉逆行穿刺,则采用二条胶布固定法,第一条胶布盖住针柄起固定作用,第二条带止血棉的胶布先盖针眼,然后将头皮针向上弯曲后连同相邻的手指一并环绕固定,勿360°环绕,以免阻碍指端循环而导致指端坏死。此方法适用于神志清楚的成人患者。
二、结果
采用手背远端逆行静脉穿剌,穿剌成功率高,输液过程中输液通畅,无静脉炎、针头脱出、局部肿胀、渗出、疼痛等异常情况发生,提高了穿刺成功后输液成功率。尤其适用于肥胖、老年慢性病需长期输液者,效果满意。
三、体会
3.1手背静脉特点手背静脉由指背向两侧上升的指背静脉彼此吻合形成,并在手背中部相互连接组成手背静脉网。有深浅两套静脉系统,二者借交通支相互连接[2]。由于手背静脉由指背静脉的三级静脉弓向上延伸而来,其外径大于1.5mm,普通输液针头外径为0.6~0.7mm,逆行穿剌时,不会造成输液不畅[3];
3.2老年病人血管特点老年人机体衰老,多有不同程度的脉管硬化、血管壁增厚、变硬、脆性增加,且皮肤松驰、血管易滑动不易固定、回血缓慢等。
3.3慢性病患者血管特点因长期反复静脉穿刺,血管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加之药物的刺激,不但延长了受损静脉的修复周期,也易形成静脉炎、血栓、静脉窦等,均会造成有效穿刺部位明显减少。
3.4肥胖病人血管特点肥胖者手部皮下脂肪较厚,使血管深在,皮肤松驰,掌背静脉等显露有时不明显,可用食指触摸,多数会感知血管走行方向及深浅情况。
手背末梢浅静脉和靠近掌指关节处浅静脉,穿刺时由于进针部位短、静脉血管表浅、细小、弯曲,且进针后不易固定,常出现渗漏或固定不当而导致穿刺失败。按传统进针时用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柄上下面,见回血后再换成持针柄前后缘继续进针,使操作过程延长,且因表浅静脉血管细小、弯曲,在更换穿刺手法时易导致针尖穿破血管壁而造成穿刺失败,原先的固定方法虽牢固,但拨针时胶布难揭开,给操作者带来不便,同时也增加了病人的痛感及心里压力。而采用了手背末梢浅静脉逆行穿刺、进针及固定,消除了上述不良后果,使得在原有的穿刺基础上可选择的穿刺范围增大,当针头沿血流方向作逆行穿刺后回血速度快,进针部位增加,易固定,且流速不受影响,保证了输液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方便了护理人员的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病人的痛苦,经实践证明此方法切实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翠华.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6):356.
[2]聂褚发,严振国.临床应用表面解剖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15.
[3]朱志宏,杨丽.指背静脉的解剖及其临床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