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小华向东梅
(绵阳市中心医院四川绵阳621000)
【摘要】在日常护理工作过程中,职业暴露可能引发各类职业危害,严重威胁护理人员身心健康。因此,认真把握职位危害的主要类型及其危害,提升职业防护意识,对于增强护理人员职业防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分析和归纳了职业暴露的主要类型及危害,提出了职业防护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护理人员职业暴露职业防护
【中图分类号】R1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9-0321-02
护理人员在从事医疗护理服务过程中,常被携带有感染性血液、体液的医疗锐器刺破皮肤或接触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的现象,被称为职业暴露。医疗统计显示,“护士每年针刺伤发生率为80%”。因此,了解、熟悉职业暴露的主要类型,明晰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护理人员职业防护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一、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主要类型及其危害
(一)生物性职业危害
医院是各类患者高度集中,细菌、病毒等病原生物也相对密集的场所。由于护士经常性近距离接触病原生物携带患者,患者携带的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通过飞沫、血液、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传播给医务人员,从而大大增加了护士感染疾病的几率。
(二)化学性职业危害
护士大量接触各种消毒剂、抗生素、化疗药物以及含有有害化学成分的医疗器械,容易引发化学性职业危害。其中,消毒剂、固定剂、清洁剂等药物腐蚀性强,可能会损伤护士皮肤,引发皮肤疾病;化疗药物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减少白细胞数量,导致月经紊乱;温度计、血压计等医疗器械中富含汞等重金属,可能引发神经性疾病。
(三)物理性职业危害
常见的物理性职业暴露主要包括电离辐射、噪声、医疗锐器伤。其中针刺造成危害性最大。根据国内医疗调查显示,大概有20类病原体可能通过针刺的方式传播,“特别是HIV、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等给护理人员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北京协和医院分别对北京市7家医院的1075名医护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866人在日常工作中发生过针刺,发生概率约为80.6%。
(四)社会及心理职业危害。
日常工作中可能导致护士心理职业危害的因素也比较多,例如护理人员社会地位相对较低,晋升空间小,经济收入少,职业成就感弱;工作负荷比较大,作息规律不健康;工作环境差,经常面对危重患者、意外伤害以及死亡,同时还需面对严峻的医患关系,甚至遭受患者或者家属谩骂和侮辱。
二、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存在的问题
(一)防护意识弱,防护知识缺乏
防护意识较弱是造成职业危害的重要原因。多数护理院校对护士专业学生的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尤其是职业防护技能课程设置较少,甚至没有职业防护知识教育。日常工作中,部分护士没有严格按照护士规定条例穿防护服、戴手套和口罩,认为到口罩和手套比较麻烦或者担心病人有意见,对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认识不足,放松了对自己的防护。
(二)对针刺伤的重视程度不够
“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是护理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在各种职业暴露造成的危害中,针刺伤的危险性最大。美国麻省护理学会主席KarenDaley曾于1998年在丢弃使用过的针头时刺伤了手指造成了HIV和丙肝感染,2006年四川某县护士也因针刺伤感染了HIV病毒。虽然HIV的感染概率并不高,但是一旦感染就可能给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
(三)防护环境差,防护费用短缺
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不佳是造成护理职业危害发生的重要诱因。随着医院住院人数急剧增长,病床周转率迅速提高,护理服务的需求量增加,但是护理人力资源严重匮乏,护士的工作负荷重,休息不足,护士在工作时常常伴随患者、医生的询问,导致护士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可能发生针刺伤等医疗锐器损伤;此外,部分医院对护士职业防护重视不够或因降低运营成本的考虑导致职业防护经费短缺,职业防护设备难以保障。
三、提升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水平的路径选择
为减少护理职业暴露,降低职业危害性,必须提升职业防护意识,做好标准预防,强化双向防护,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标准预防是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
(一)提高职业防护意识,改善职业防护环境
提升职业防护意识,提高对职业防护重要性的认识是减少职业危害的重要途径。提升职业防护意识一是要在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职业防护课程,增强护理专业学生的护理意识与护理知识储备。二是要构建护士在职培训制度,护士上岗前要进行岗前业务技能尤其是职业防护技能的培训。
(二)丰富经血液、体液等传播的感染性疾病的防护知识
针刺伤是经血液、体液等传播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诱发途径。HIV、丙肝、乙肝、等疾病等可能通过针刺伤的方式感染和传播。减少针刺伤危害,降低感染性疾病发生概率,需要做好以下工作:在护理工作中,如有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可能时需佩带手套,若存在皮肤损伤情况是则应佩带双层胶皮手套,操作结束后要立即洗手;在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时佩带防护眼镜,如有血液、体液大幅飞溅时,必须穿好防护服或者隔离服,操作完成后要立即清理飞溅的血液和体液;使用锐器尤其是针头等要加倍小心,操作完成后要及时将针头等带上针冒,放在专门的锐器盒。
(三)增强空气、飞沫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技能
护士在工作过程中,要十分重视通过近距离的空气飞沫传播和近距离接触被污染的物品等方式传播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尤其是肺结核等疾病造成的职业危害。做好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职业防护,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要定期做好空气消毒,严格控制各科室、各病区之间的空气流动,降低病患与护理人员之间的二次交叉感染概率;要主动做好病室内的通风,保持室内通风和空气流动,每日通风三次,每次30分钟;要重视炭液清理清洁,避免密切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近距离接触呼吸道疾病患者时要带好口罩,做好防护。
参考文献
[1]AikenLH,SloaneDM,KlocinskiJL.Hospitalnurses'obccupationalexposuretoblood[J].AmJPublicHealth,1997(1).
[2]彭圣荔.门诊输液室护士针刺伤的相关因素与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
[3]孙月梅,索士敏.医院工作人员针刺伤调查及发生原因分析[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