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丹锋1朱宗林2林建3(1福建省惠安县医院362100)(2福建省晋江市医院362100;3福建省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362100)
【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6-0149-01
【摘要】目的系统回顾福建省近5年来多家实验室对门诊住院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的变化趋势以及初步分析其原因。方法利用检验信息系统调阅福建4家综合性医院近5年来87552例患者血清标本的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并将结果资料按表达模式、性别及年龄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从血清学检测模式分析,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大小阳性”模式下降尤明显,其中2及25阳性模式上升明显;从乙肝病毒感染年龄性别分布分析,多集中15岁以上,而且呈逐年下降趋势,其性别分布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从乙肝保护性抗体年龄性别分布分析,0~15岁较高,其中尤以2~5岁最高可达83%以上,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成年人多维持在50%左右,其性别分布男性低于女性。结论我省乙肝病毒的总体流行趋势较前好转,应加强对青壮年的治疗和监测,同时疫苗接种仍是我国沿海地区预防乙肝病毒的主要措施并加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定量的检查。
【关键词】乙型肝炎血清学模式年龄性别分布趋势福建沿海
我省是乙型肝炎病毒病毒的高发地区,几次较大规模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多在20年前。近年来,随着化学发光、时间分辨率等先进检测技术应用于检验医学,使得乙肝两对半定量测定成为主流,正逐步取代传统ELISA定性检测技术。自人类认识乙型肝炎以来,人们一直致力于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干扰或免疫预防的研究,同时也诞生了一大批相应的抗病毒药物,但是HBV本身也在不断的变异中,造成病毒的耐药和逃逸现象。因此本文收集并分析了福建省内5家综合性医院住院、门诊和体检中心2004~2009年来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的实验数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
2004年3月~2009年10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检中心、福建省疾病与预防中心调查反馈信息表、惠安县医院、晋江市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门诊和住院的患者或体检者(其中已经排除肝病中心、肝病门诊等针对性较强的科室患者)87552例,其中男48661例,女38891例。
1.2仪器及试剂
乙肝两对半定量用美国雅培公司的i2000免疫发光检测系统,使用配套检测试剂和质控品,操作严格按照仪器试剂说明书进行。
1.3资料分析与统计
将结果资料按表达模式、性别及年龄进行分类,采用Excel软件统计分析。为方便表述,以序号1、2、3、4、5分别代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Anti-HBs)、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Anti-HBe)和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Anti-HBc),并以检出阳性项目的序号为该模式的代号。
2结果
2.1模式分布:乙肝两对半定量模式共检出12种模式,按HBsAg(+)为感染组;HBsAb(+)为抗体保护组。各组数据统计结果见表一。
表一血清乙肝两对半定量表现模式分布表
组别模式200420052006200720082009
构成比(%)构成比(%)构成比(%)构成比(%)构成比(%)构成比(%)
感染1353.463.513.122.872.542.41
14512.3510.759.0110.078.457.25
151.912.212.181.481.561.04
130.050.080.010.080.020.02
140.160.150.310.260.060.08
少见*0.840.640.540.410.991.87
合计6
抗体保护组211.8212.4012.8914.6213.9814.98
2516.8916.7718.5617.0020.1520.83
24515.1413.9617.5218.5518.0419.06
合计5
全阴07.567.187.127.817.147.06
注:*包括1345、1235、1245、12345
由表一可知2004~2009年感染期模式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大小阳性”模式下降尤明显,抗体保护模式组则呈稳步上升趋势。而全阴的人群保持一个稳定的比例。
2.2乙肝年龄分布:在87552例受诊患者,乙肝年龄分布多集中15岁以上约20%,0~15岁感染率多维持在10%以下,而且呈逐年下降趋势。
3讨论
化学发光标记免疫技术较传统ELISA定性检测技术,其具有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特异性强,准确性佳,检测快速,无放射性危害等优点,同时对乙肝表面抗体浓度≥10S/CO才列为保护性抗体给了明确的指标,因此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基于乙肝两对定量结果力求为近几年乙肝流行趋势作一客观评价。
从2006~2008年乙肝感染血清学模式分析发现,感染期模式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大小阳性”模式下降尤明显15.49%、13.51%、12.01%;而恢复期模式则呈上升趋势,其中2及25阳性模式上升尤明显28.42%、32.95%、36.48%,与国内报告的模式比例基本一致[4],并有感染下降趋势。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对于乙肝的认识及预防已逐步加强。同时统计还发现存在一定比例的少见模式约0.5%,可能与药物治疗后病毒珠突变及检测技术改进有关。
从乙肝病毒感染年龄性别分布情况分析,多集中15岁以上,约20%;0~15岁感染率多维持在10%以下,而且呈逐年下降趋势;其性别分布男性明显多于女性,2006~2008年分别为1.421:1、1.545:1、1.519:1。目前,乙肝高发年龄为30~35岁的青壮年,这部分人群精力旺盛,活动范围广,因此今后要把治疗监测重点放在这部分人身上。
从乙肝保护性抗体年龄性别分布情况分析,与感染情况相反,0~15岁较高,其中尤以多0~5岁最高可达80%以上,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成年人多维持在50%左右;其性别分布男性低于女性,2006~2008年分别为0.932:1、0.931:1、0.943:13.2。这主要是近年来乙肝免疫接种起到了显著成效,因此乙肝疫苗接种仍是我国预防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措施。值得一提的是,过去由于方法学的局限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浓度达多少才具保护性没有统一认识,近年来随着定量技术的成熟,专家[5]普遍认为当Anti-HBs≥10S/CO才具保护价值,因此可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浓度作为疫苗接种或是否对乙肝具抵抗性的良好指标。
综上,我国乙肝病毒的总体流行趋势较前好转,应加强对青壮年的治疗和监测,同时疫苗接种仍是我国预防乙肝病毒的主要措施并加强表面抗体浓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