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创伤的救护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1

严重创伤的救护

张秀英

张秀英(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人民医院吉林白山134702)

【中图分类号】R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7-0328-02

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随之而出现的交通肇事、机器的意外事故等各种原因造成的创伤病例也在逐年上升。尤其是我们地处山区,交通道路崎岖,这种意外创伤的发生率更是急剧增长。因此,抓住伤后早期“黄金时期”积极开展救护工作,不仅可以有效抢救病人的生命,并能为后续治疗提供条件。今年1—6月份,我们利用院内配备齐全的救护设备,实施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相结合的模式,成功救治了200余例意外创伤患者。现将我科近年来抢救严重创伤患者的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现场急救与转运

1.1正确判断病情在大批患者中,应首先抢救心血管损伤或有呼吸障碍的患者,建立通畅的通气道,清除口腔内积物,置入口咽通气管道,抬高下颌,患者烦躁不安时,扶持头颈部于固定位置,同时给予氧气吸入。

1.2纠正低血容量立即用手指压迫止血,也可用血管钳夹住出血的血管,但切勿损伤邻近组织。如需安置止血带,一定要做出明显标记,记录用止血带的时间,转运途中每小时松开止血带一次。防止止血带被遗忘而造成永久性神经损害或肢体丧失,输液应尽可能经大静脉插管进行固定,减少疼痛和出血,对开放的伤口应严密包扎,以防继发感染。

1.3止痛疼痛可引起休克,仅次于失血。因此,及时止痛也是抢救休克的关健,一般肌注度冷丁50—100毫克,患者如有呼吸困难禁用。

1.4电话通知医院,简要报告情况,做好接收患者的准备,对休克病人转运需要在血压平稳后1小时后搬运,有脊柱损伤的病人应用硬板搬运。

2休克的护理

2.1观察病情变化(1)意识与表情,早期表现精神紧张、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反应迟钝,进而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等。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有助于休克的及时纠正。(2)皮肤色泽及肢休温度,休克时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轻压口唇、指甲时苍白区消失>1秒钟,为微循环血流灌注不足,皮肤有出血点或瘀斑,提示可能进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阶段。(3)血压、休克早期由于代偿作用,血压不一定下降,因此,应密切监测血压,应每10—15分钟测量一次。(4)脉搏、休克早期脉搏细数,休克晚期脉搏极其微弱、缓慢,甚至不能触及。(5)呼吸、注意呼吸次数,有无节律变化。呼吸增速,变浅不规则,为病情恶化。(6)尿量、观察尿量是纠正休克的一项重要指标,尿量每小时少于25毫升,比重增加,表明肾脏血管收缩或血容量不足。

2.2体位取仰卧中凹位,以利于改善呼吸,并可增加同心血量及改善脑血流,昏迷病人,头偏向一侧,防止口腔分泌物流入气管。

2.3补液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多选用大静脉,抗休克的补液量和速度要根据病人的情况及其对治疗的反应而定。

2.4应用升压药的护理刚用升压药或更换升压药时血压常不稳定,应5—10分钟测量一次,用升压药必须从最低浓度,慢速开始,血压平稳后改为每15—30分钟测量一次。

3严重创伤所致呼吸、心脏骤停的急救护理

3.1紧急措施(1)开放气道:可用一手托起下颌而另一手置于前额使头后仰,呈90度角。(2)人工通气:病人无自主呼吸应立即进行人工通气。如有条件时立即进行气管插管,用简易呼吸机进行控制呼吸。(3)心脏按压术:在进行人工通气的同时应立即进行心脏按压术。

3.2进一步的急救措施(1)药物的应用:应遵医嘱使用,但护士应在医嘱下达前准备下列药物:0.1%肾上腺素、多巴胺、间羟胺、尼可刹米、洛贝林、利多卡因、阿托品等。(2)心电监护:心脏骤停应及早建立心脏监护。(3)除颤:在紧急抢救的同时应准备电击除颤或起博等治疗措施,心脏骤停时,为了争分夺秒,可不等待心电监护仪器明确心脏骤停的性质,护士可在医生未到前除颤。(4)低温疗法:争取在心脏骤停抢救5分钟内降温,头戴冰帽、颈部大血管及股动脉搏处置冰袋,体温最好在34度为宜。

3.3复苏后的护理(1)严密观察血压变化:应每15分钟测量一次。血压逐渐稳定可延长至30分钟或1小时测量一次直至完全稳定。(2)严密心电监护:复苏后还会发生心律失常,甚至再次骤停,因此,心电监护直到病人完全稳定为止。(3)呼吸道的管理:心脏复跳后呼吸功能的维持极为重要,应千方百计恢复自主呼吸。①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②严密观察呼吸频率和缺氧程度,必要时加压给氧,要注意吸气与呼气的比例;③保证呼吸机有效通气;④气管插管超过72小时呼吸道分泌物较多不易咳出,应做气管切开。(4)预防肾功能衰竭:留置尿管、严密观察尿比重、尿量、积极防治肾功能不全。(5)预防和控制感染:预防肺部、泌尿系感染和褥疮发生。

严重创伤的抢救成功与否,准确、迅速的护理配合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积累丰富临床经验,才能在紧急情况下临危不乱,应对自如,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

同系列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