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驾驶员的培训要注重心理素质教育。要树立心理素质教育的责任意识,针对不良心理,因势利导,做到技能训练与心理教育相结合,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并重。
【关键词】驾驶培训;心理素质;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2-0039-02
对驾驶员培训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驾驶员的素质,进而决定着是否能够保证在今后的安全行使的大问题。而驾驶员的心理素质是安全行驶的必备条件。因此,在对驾驶员进行培训时,不仅要注重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教学和道德教育,也要注重对学员的心理素质教育,做到技能训练与心理教育相结合,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并重。
一、树立心理素质教育的责任意识
对驾驶员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是驾驶员培训的基本内容之一。因为驾驶技能不是独立的,它与心理素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一个合格的驾驶员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是表现在运用驾驶技能、熟练操作驾驶技术、合理处置交通情况时能够表现出一种稳定、协调的良好心态。表现在驾驶动作上自然大方,毫无生硬之感,具有较强的观察力,较高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各项动作协调和谐,在操作思维上,反应灵敏、判断准确、行为果断、动作迅速。这些素质的高低尽管有先天性的因素,但大多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和训练的,其中包括驾驶员培训期间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驾驶员培训中理所当然地包含了必要的心理素质教育,因而心理素质的教育的责任也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我们教练员的肩上,我们理应自觉地承担起这一责任。从现实状况来看,心理素质教育的业绩不容乐观。许多人认为心理素质教育与驾驶员的培训没有多大关心,或者虽然认识到驾驶员的心理素质对其驾驶生活的重要意义,但认为心理素质教育是学员自身的事,教练员只负责教技术。其实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对驾驶员的心理素质教育,固然不应该完全由教练员来承担,事实上我们教练员也承担不了。因为心理素质教育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不是靠一时一事能完成的,它需要自身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但作为承担对驾驶员培训任务的教练员,完全应该利用传授和训练驾驶技术的机会,对自己的学员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我们应该把它看作是一项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二、针对不良心理,因势利导
驾驶学员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的年龄、性别、身高和经验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作为新学员,他们面对驾驶技术这项新的学习内容,会有一些不同的心理反映,其中有积极的心理准备,也有不少不良的心理表现。作为教练员要能够洞察学员的不同心理反映,把握学员的心理特征,特别是要针对种种不良的心理特征,因势利导。一是针对恐慌心理,要帮助学员消除其紧张感。由于对驾驶技术不够熟悉,初次学习驾驶技术,心理比较紧张是在所难免的。但有的学员因紧张造成心理恐慌,致使在学习技能操作时惊慌失措,手忙脚乱,无所适从,这就不正常了。面对这种紧张恐忙的心理。教练员要给予人文关怀,稳定他们的情绪,让他们做一些放松动作,消除紧张感,同时对他们的进步都作肯定性的激励性评价,对他们的操作不当,不采用简单地喝斥,而是给予耐心细致手把手式地指导。二是针对怯场心理,要注重其自信心的培养。有的学员本身性格腼腆,特别是一些女学员,她们往往会表现怯场心理。她们平时对某项操作规程已经熟练掌握,但到了考核或正式上路时,就全忘了。对这种怯场心理,主要还是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摆正心态,正视自己所面临的操作技术,相信自己的驾驶水平和能力,加强实际操作的反复训练,提高技能,体验成功,在成功中提高自信心,从而克服胆怯心理。三是针对马虎心理,要注重其责任心的培养。有的学员对理论知识不肖一顾,认为会开就行了,要懂那些道道干什么?对于技术他们也满足于一知半解,表现在实际操作中忘这忘地。他们常常不严格按规程操作,从而导致操作的频频失误。对于这种心理,教练员要严肃地指出他们的错误,让他们明白自己驾驶的每一个操作动作都事关生命大事,并要求学员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学好每一个驾驶动作。要求他们以对生命的敬畏高度来重视驾驶技能的培训。四是针对犹豫心理,要注重果断性的培养。由于学员刚学习驾驶技术,没有驾驶经验,技术也不熟练,他们对行驶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车速、间距、迎面车辆情况、自身的车辆性能以及道路交通信息的判断把握不准,在关键时刻就出现了犹豫不决的状况。许多交通事故常常是由于驾驶员的犹豫不决造成的,因为在关键时刻一犹豫,反应一迟缓,就导致了判断失误,错失了避险的最佳时机。因此,对驾驶员的果断性心理训练也是必要的,要求遇到交通情况,动脑保持清醒头脑,作出快速反应,采取果断措施,以确保行驶安全。
三、技能训练与心理指导有机结合
驾驶员培训最基本的当然是驾驶技能及其相关理论的培训。从技术层面看,它包括驾驶动作的每一个细节,从上下车的动作规范到起动的操作规程以及换档、转弯、行驶的技术要领,是日常培训的基本教育内容。从交通心理学层面看,内容十分丰富。首先是要求学员把握驾驶心理特征,了解驾驶活动的心理过程。这有利于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其次不仅要针对学员在学习驾驶过程中的不良心理进行疏导,还要针对驾驶员的普遍不良心理进行预警性的教育。如教育学员在今后的驾驶生活中要克服侥幸心理、赌气心理、麻痹心理、紧张心理、逞强心理、急躁心理、犹豫心理、图利心理等不良心理。
驾驶员的培训毕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习活动,离开实践操作,一切教育都会变得苍白无力。因此,我们要把对学员的心理指导过程与技能的指导和训练过程结合在一起,使学员能够在具体的操作中训练心理素质,体验和感悟其拥有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如在指导学员换档时,要求做到心情放松,情绪稳定,用掌心握住变速杆球头,五指自然向内弯曲,以手腕和肘关节力量为主,肩关节力量为辅,自然推拉变速杆更换档位。指导他们要合理利用自己的感觉和知觉,还要重视注意的合理分配,善于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双眼要注视前方,左手握稳转向盘,根据感觉和知觉接受到的外部信息,灵活而自然地调整行使方向。在整个换档操作过程中眼睛的注意力邀始终集中在观察前方上,不低头下看。手脚配合协调,全身自然放松。这样的指导过程,实际上就是把心理指导与技术指导结合在一起,使心理素质教育不露痕迹地渗透在技术指导和技能训练之中。
教练员在进行驾驶技术指导时要根据学员的不同心理特征,有的放矢地给予个别指导。使他们在掌握驾驶技能的同时,能够适时地把握自己,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调适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在心理素质上能够尽快适应驾驶技术的学习和操练,减少因心理原因造成的技术失误,为今后上路的安全行使奠定心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