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个人对课题有意选择并力求认识的一种倾向,因此兴趣是求知的重要动力。心理学家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的确,如果学习的个体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能保持浓厚的兴趣,那么学习的过程也就变成了一种享受。没有兴趣,人们的学习就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导者,应该正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之成为学习的长久动机。化学课是初三新设的一门课程,学生兴趣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
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呢?从几年的教学中我沉淀如下: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必须清楚初三化学中哪些知识会使学生感兴趣和初三学生容易对什么感兴趣。通过长期的教学观察我发现培养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幽默生动的教学语言
“幽默”好比是课堂上的“催化剂”。幽默的语言能给人更深的印象,幽默的关键是巧妙地揭露事物的内在关系,造成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微妙效果。教师幽默生动的语言,往往可以让学生记住,甚至一辈子都忘不了。比如,在学习“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讲必须要先通一氧化碳,再加热,反应结束必须先停止加热,再停止通一氧化碳。我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是:一氧化碳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同时语重心长地说:“大家不能学酒精灯啊”,学生都会心的笑了,这一笑,就记住了该实验的主要注意事项。
初三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知识储备有限,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利用生动恰当的语言,可以把枯燥的理论转化得直观有趣,学生容易接受。例如我将“元素的化学性质和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最外层电子得失不会改变元素种类”比喻为“人穿衣漂亮与否与外层的衣服关系密切,人换了外层的衣服人不会变”。学生听了就明白了。
二、直观先进的教学手段
直观的挂图、模型、幻灯片、动画、视频等可以给课堂气氛“锦上添花”。初中生的好奇心很强,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如学生已知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碳的单质,当他们在猜测两者为什么具有截然不同的物理性质时,展示一下球棍模型,比反复强调“金刚石是正八面体结构,石墨是层状结构”要直观得多。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多媒体教学今天正在逐步走进课堂。计算机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发展联想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征和心理状态,制作出精美实用的课件,把想象不到的变为活生生的场景,更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形象有趣的化学实验
初三学生的求知欲非常强,对未知的一切都感到新鲜好奇,他们喜欢通过自己动手和思考来探索世界。化学实验千变万化,对他们很有吸引力。在日常教学中,如果能把演示实验做得干净利索、现象明显、趣味十足,就能很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讲到“缓慢氧化和自燃”时,我不是直接讲概念,而是设计一个有趣的实验:将滤纸浸入溶有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中,然后晾干,不到半分钟,滤纸先冒白烟,然后燃烧。“不用点燃,为什么滤纸会自发燃烧呢?”学生对此实验很是惊奇,学习的欲望空前高涨,很想知道为什么,于是争先恐后地认真看书,加上我的适当点拨,最终找到了答案,学习兴趣大增。再如讲到“酸碱溶液使指示剂变色”时,设计了有趣的“变色花”实验:将预先用滤纸折成的几朵百合花分别用酚酞溶液、石蕊溶液浸泡凉干后得到的白色和紫色花展示给大家,实验一:向白色的花上“喷洒水”,花马上变成了红色,烘干后再“喷洒水”花又变成了无色;实验二:向紫色的花上“喷洒水”,花马上变成了红色,烘干后再“喷洒水”又变成了紫色,继续喷又变成了蓝色。“花为什么会变色呢?”学生很惊奇,很想了解其中原由,于是他们打开书,贪婪的看,加上我的引导,很快找到了答案,使得整个课堂都兴趣十足。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实验现象和知识信息深深的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学生在感叹和惊奇中,渐渐对化学产生兴趣。
教师在帮助学生对化学有了一定的兴趣之后,不能让学生的学习目的停留在短暂的新鲜感的层面上。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正在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此时,化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当学生取得一定成绩时,要及时恰当地表扬和鼓励,以避免他们的兴趣发生转移。此外,更要设法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变为一种长久而稳定的学习动机。有了稳定的学习动机,学生就能专心致志,遇到困难时有顽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而且就能经常、一贯的保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