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出情味
山西河津中学严俊军王彦平
诵读,是语文学习永久的话题和学好语文的一把钥匙。新课程标准指出:“强化语文诵读功能,让学生在诵读中培养情感。”古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早已道出了诵读的重要性,在今天,它不仅没有衰退,反而越发显出其活力。
一、诵读,语文的法宝
文学作品的教学,都离不开诵读。学习诗歌时,如果不诵读,我们又怎能体会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放飘逸,苏轼的旷达超脱,李清照的忧伤柔婉?学习散文时,如果不诵读,我们又怎能够体会朱自清笔下清新朦胧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笔下清静悲凉的故都的秋,张洁笔下可爱天真的小孩大雁?学习小说、戏剧时,我们同样要在诵读中体会人物个性、揣摩角色的心理。阿Q被人打的时候,求饶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如果我们不在诵读中体味感受,又怎能够深刻认识一个被压迫被剥削的但又次次以“精神胜利法”得胜的可怜的小人物的悲剧呢?还有那些议论文说明文,逻辑性强,说理精密,语言不乏生动,同样需要我们学生通过多读去体会华夏民族语言的字正腔圆、意味深长的魅力。
二、深入诵读三部曲
在中学校园里,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诵似乎放在了不被重视的角落里。年级越高,这种不良现象就越严重。即使是早读课堂上,多数学生也是不太愿意开口;即使是学习诗歌、散文的课堂上,也很少有如歌的诵读声,从教室里飘出来。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方面,在升学指挥棒的约束下,教师不得不利用大部分的课堂时间来讲授知识,从而忽略了抑扬顿挫的诵读指导;另一方面,大部分中学生感情比较内敛,羞于开口朗读,更不愿意有感情地诵读,致使诵读能力成为学生的弱项。
所以,要使中学校园里常常响起朗朗的读书声,我们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朗诵一篇文章,可以根据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初读。让学生借助字典等工具书,查找正确字音。朗读时要做到读准字音,准确流利,不增减字,不改字,不重复,不拖腔,这是诵读入门理解第一步。
2、品读。在学生理解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之后,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品读。这个时候,要注意轻重缓急,读出祈使、疑问、反问、感叹等语气,表现出抑扬顿挫的语调,传达出喜怒哀乐的感情。
3、诵读。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吟咏,才能够深刻理解文义。而且,熟读成诵是积累丰富素材、培养语感、陶冶情操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能够使人“腹有诗书气自华。”但是,反复诵读并不等于死记硬背,而是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进去,贴近作品,在多次诵读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习语文,如果脱离了感情,那么,语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
三、朗诵方式多样化
根据不同教学目的的要求,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朗诵方式训练学生。
1、教师应进行声情并茂的范读。
在大部分学生羞于开口,懒于开口,即使开口也难以读出语文味儿的情况下,教师的范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多练习朗诵,掌握朗诵技巧,根据文章内容以及自己的音色特点,深刻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然后以优美的声音进行示范朗读,读出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引领学生融入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2、学生个别朗读。
有些学生朗诵能力较强,音质较好,那么我们可以鼓励学生采取个别朗读的方式。既可以让他/她表现自我,又可以培养他/她自信、独立在众人面前表演的能力。倘若进行朗诵比赛,就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对于一些抒情性较强的文章,教师在训练个别朗读时,可让学生配乐朗诵,以达到音韵和谐的美的享受。例如朗诵艾青《我爱这土地》时,我们可以用乐曲《祖国之恋》来配乐,的诗歌让学生感受到那个时代诗人沸腾的热血,唤起学生对祖国、对土地、对民族的热爱。
3、全班齐读。
这种朗读方式,我们经常采用。一方面,齐读可以使一些羞于开口的同学大胆地加入到朗读的行列中来;另一方面,齐读可以加强鉴赏的气氛。但是并非所有文章都能通过齐读来读出韵味。如果文章的句式比较整齐,韵律一致,或者气势磅礴,感情激昂豪放,那么我们选择齐读就最适合。例如杜牧的文章《阿房宫赋》,铺陈夸张,句式较整齐,学生齐读,朗朗上口,气势恢宏。又如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属于豪放派词作的代表。教师可以调动全班同学齐读,大声朗读,把豪放旷达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4、分角色朗读。
小说、戏剧等体裁的文章,人物对话比较多,我们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这样便于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而且,学生比较喜欢分角色朗读的训练方式,因为既可以设身处地体会人物特点,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综上所述,诵读,是语文学习中的必修课。教师如果经常指导学生诵读,那么“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特级教师于永正语)。事实上,很多优秀的语文老师的教学经验就是指导学生多读多写。多年来,我教语文,多抓了两件事,一是读书,大量地读课外书(包括诵读和阅读);二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要坚持写。别的家庭作业基本上没有。效果很好。所以说,课文的很多精彩之处,应由学生通过诵读或者阅读来体会,教师适可而止讲授即可,这才是“以学生为本”。当然,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教师或许会遇到很多“绊脚石”,但我相信持之以恒,讲究方法,定能指导学生把诵读这门必修课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