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来,话题作文像一股清风,吹进高考这道大门,送来清闲的气息;又像一道急流,冲进高考这个港湾,带走陈腐的培养;更像一剂良方,注入高考这个肌体,使之换发生机。它已经成为广大师生痴情眷顾的时髦,全国人民深情关注的热点。
其实,它不过是过去传统的命题作文的反动,也不过是前些年供料议论文的反动。只要把它放到我国作文考查这道历史长河中去考察,就可以明白这一点。
命题作文历史悠久,贯通古今。它目标明确,命题单一,富于思想性、时代性、现实性,侧重于考查思维的方向性、确定性、凝聚性(当然,有的命题,比如88年的《习惯》,也注意考查了思维的发散性:有的命题,比如62年的《雨后》、《说不怕鬼》,也注意考查了不同的文体),有助于比较客观公正地分等评分及选拔人才,有助于向指定的方向培养人才。但是很难防止猜题押题,降低了考试的信度,从而导致考试的异化。
针对这种状况,为了避免猜题押题,自从上个世纪恢复高考以来,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大多考查供料议论文。它只是提供一则或几则阅读材料,要求考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观点,再扣住观点展开议论。这样命题,取材灵活多变,更富于思想性、时代性、现实性,且很好地防止了猜题押题,从而提高了考试的信度。它加在了审题的难度,不但考查了写作能力,而且还考查了阅读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开掘发展,更有助于考查思维的方向性、确定性、凝聚性,更有助于客观公正地分等评分及选拔人才,更有助于向指定的目标培养人才。但是,它限制太多,限制过死,不能充分展现考生的个性和才华,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很难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无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无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造就了“新八股”,几乎把高考作文引人“死胡同”,把作文教学、语文教学带进了“绝境”。
针对这种状况,从九九年开始引入了话题作文。尽管提供了阅读材料,但目的主要在于引出话题。
九九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话题作文,只要内容与此有关即符合要求,侧重考查联想想象能力,在思维的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方面迈出了令人欣喜的一大步,给考生以极大的选择余地和自主权。考生可以根据个人的爱好和专长确定除诗歌以外的其他各种文体,选择表达方式,展示不同的语言风格,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尽情发挥个人的才华。但是话题囿于科幻,远离生活,感觉陌生,导致出现不少离奇编造的应试文章。
零零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话题作文,从内容到文体都彻底放开,成功地考查了考生的发散思维,全方位地考查了考生的观察力、思辨力和想象力,极大地解放了考生的手脚,使考生可以围绕话题辐射思维,谈到过去现实未来,谈到私事家事国事,谈到个人集体民族国家;可以确定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书信寓言等不同的文体;可以把握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展示或朴素或华美或幽默等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华。但是由于它在内容上几乎没有什么限制,因此给预构套写移植开了方便之门,从而降低了考试的信度,导致有人背诵范文以备考的恶果。
零一年“诚信”的话题作文,坚持放开文体,但在内容上加以限制,使考生的思维凝聚在“诚信”这个范围之内。这样作,既考查了思维的发散性,又考查了思维的凝聚性;既防止了思维的信马由缰漫无边际,又给预构套写移植加上了道“防盗门”,从而提高了考试的信度。尤其是试题提供的寓言材料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对培养健康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正面的导向作用,有助于向指定的方向培养人才。
总而言之,话题作文中只提供一个写作的范围,侧重于考查思维的多向性、灵活性、发散性,促使考生从思维的各个侧面和层次出发,对事物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因素、多变量的系统考察。它降低了审题的难度,放宽了文体,有助于考生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华,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有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它适应了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需要,走上了高考这个舞台,成为万众注目的焦点,博得一片喝彩之声。
而近三年的高考话题作文,也有细微变化,且越来越趋近于合理。在可预见的三两年内,高考仍将采用话题作文的考查方式。
但是世间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话题作文的考查也不例外。正如我们需要民主,也需要集中;我们需要自由,也需要纪律一样,我们既需要发展性思维的人才,也需要凝聚性思维的人才。在高考作文试题中,如何处理好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供料议论文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好一个“度”,使之谐调合理,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