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美术统考已经落幕一个多月,成绩也已揭晓,纵观几年的统考历程和学生们取得的成绩,留给我许多反思和启发。从03年带美术班以来,我经历和见证了高中美术统考制度的艰难改革和不断完善,统考制度在不断的成熟化和科学化,但每年的统考结束后都会引起激烈的反响和议论,特别是对考题难度、阅卷公平性等等。
在我认为,虽然美术考试和评分在很大程度上和文化考试是不尽相同的,美术的评分跟阅卷老师的主观因素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一张好的试卷纵然有再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也不会脱离其取得优秀成绩的结果。那么在统考中,一份色彩试卷如何才能脱颖而出,一举夺冠呢?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考生要练好“内功”,才能在临场考试中发挥出水平,取得好成绩,具体需要在考试中做好以下几点:
一、认真审题,领会题意。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几年色彩考试形式无非是默写或是对着黑白照片画,主要考察学生的画面色调的把握、体积的塑造、空间的表现和质感的表现等。因此,考生就要多在这些因素上下“功夫”。考生在拿到试卷时,不要急于动笔,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和意图,先酝酿下,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构画出几张画面,设计下画面的预期效果,然后加以比较,有意识地取舍,敲定自己满意的画面。
二、别具一格的构图。在阅卷时,评卷老师需要面对的是几万份试卷,因此,那些构图千篇一律,没有变化,缺乏新意的构图是很难吸引评卷老师的眼球和打动他们的心灵的。当面对考题中同样的物体,每个考生都应该有自己的一些不同于他人的看法和感受。在平时教学中,我们通常教学生构图要饱满、完整,这是对构图的基本要求,也是考生最常用的构图方式,这种方式的最大好处就是不至于在考试中太吃亏,出大漏子。但要想让你的试卷从上万份中脱颖而出,构图饱满、完整肯定是不行的。要想取得理想的分数,必须充分利用形式美的规律,使构图富有创意和吸引人。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要去多看多画,多思考多总结,熟练掌握构图的规律,并大胆进行创新,才能在考试中做到新颖独特,迎刃有余。
三、统一而丰富的色调。色调是一幅画总的色彩倾向。构图之后,可根据题意和物体,首先确定几个大的色块,以便能确定出整幅画的色彩基调。一幅作品的色调把握,其衬布的色彩起着很大的作用,因为它在画面中所占的面积多,起着全局的作用,因而衬布的表现成败很关键。在此基础上应着重组织好亮部与暗部,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画时可采取快速薄画平涂式,使画面色调能较快的体现。铺色时要从整体着眼,充分处理好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关系,不能把画面搞得“花”、“乱”,各自为阵,要主次不分,要在丰富的前提下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相互衬托,使整个画面的色彩能统一而丰富。
四、深入的刻划和生动的塑造。画面有了统一的色调还要进行局部的深入塑造,否则是非常空洞的,显然评卷老师也是不会感兴趣的。刻划要重点抓住对象的形体结构、质感和空间进行塑造。此时,宜采取厚薄相结合的画法,且注意运用笔触对物体进行塑造,以增强画面生动的效果和感染力。塑造物体要从大局出发,突出主体,虚实结合,前紧后松,切勿面面俱到。主要的物体、前面的物体要进行精彩的塑造,次要的物体、后面的物体要进行概括的塑造,使画面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刻划局部时不能太专,要不时的从局部跑出来,把所描绘的局部和其他部分进行比较,要经常调整画面不满意的地方,使一切细节服从于整体。要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反复推敲,努力把物体的形体、色彩、层次、空间、质感塑造到位,表现出你对对象的透彻理解和整体的把握能力。
五、纵观全局,调整收拾。这个环节对考生能否取得高分至关重要。调整主要是让画面更突出,更响亮,使自己的画面能在众多试卷中“跳”出来,这样才能引起评卷老师的注意。因此,调整中,要加强静物的形体结构,空间层次和画面上静物色彩的空间对比。调整时,通常要将后面的物体与前面的物体多作比较,增强层次感与空间感,后面物体的塑造要概括一些,色彩也稍灰一些,前面的物体塑造要结实一些,色彩纯度稍高一些,主要物体要多深入多刻划。用笔,后面的笔触要大一些,前面的小一些,丰富一些。同时也要注意色彩的纯度关系,要处理好画面的“鲜艳”与灰的关系,不能画得“太火”、“太粉”。要画得“灰”而不“暗”不“脏”。此外还要加强明部和暗部、物体和背景的冷暖对比,这样才能主次分明,对比强烈,画面突出。
考生在做好以上五点外,还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考试中要镇静,始终要保持良好的心境,切勿急躁不安,调配好作画时间,有条不紊的去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