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壮汉双语教育质量,促进壮民族文化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提升壮汉双语教育质量,促进壮民族文化发展

韦家朝

韦家朝广西师范学院教科院530023

摘要:壮民族文化走向共生发展是大势所趋。壮汉双语教育质量与壮民族文化是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关系,明确壮汉双语教育目标、提升壮民族文化发展的新动力,更新教育内容、促进壮民族文化的丰富,改进教育方法、加快壮民族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壮汉双语教育质量提升壮民族文化丰富发展

壮汉双语教育在新时期面临自身生长与多元文化共生与互补的问题。学校教育须在此基础上合理设计教育教学,实施民族变迁教育,引导少数民族文化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一、壮汉双语教育质量与壮民族文化发展的关系

壮汉双语教育与壮民族文化具有多层关系,第一层是包容关系,其次是交叉关系,最后是并列关系。

1.壮汉双语教育质量的提升有利于普及民族文化知识。文化是教育的内容,通过教育,可以传承和发展文化。壮汉双语教育质量的提升有利于普及民族文化知识:一是壮汉双语教育可以通过学校等多种途径和方式,组织学生和群众学习民族文化知识,普及民族文化知识,使接受教育的人懂得传承壮民族文化的必要与紧迫性。通过壮汉双语教育活动,可以普及壮民族风俗习惯,培养对壮民族文化的认同与感情。二是高质量的壮汉双语教育是与本土文化融合为一体的。壮民族文化通常具有本土特点,高质量的壮汉双语教育与当地社会需求相一致,符合当地社会的教育发展现实,使学生容易掌握本民族文化知识,也容易获得群众的接受和理解。[1]

2.壮民族文化的发展对壮汉双语教育质量的促进。壮民族文化的发展反过来对壮汉双语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推动作用。壮民族文化是壮族学校的环境氛围和办学风格的集中反映,它不仅可以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还可以影响人的思想、态度观念等。积极、健康、向上和丰富的壮民族文化,是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有力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人格品性;优质的壮汉双语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积极性,促进人们对壮汉双语教育的了解、理解和认同。

3.壮汉双语教育质量发展与壮民族文化发展具有同一性。壮汉双语教育质量发展与壮民族文化发展具有同一性。这可归结为两层意思:一是壮汉双语教育质量发展是以壮民族文化的发展为基础的。壮民族文化越发达,发展得越好,越可能为壮汉双语教育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创造更和谐的社会氛围,从而使壮汉双语教育获得更多社会关注和认同;二是指两者的发展以彼此为前提。壮汉双语教育质量的发展要以壮族文化的发展为前提,壮族文化的发展也要以壮汉双语教育质量的发展为前提。彼此是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提升壮汉双语教育质量促进壮民族文化发展的途径

1.明确壮汉双语教育目标,提升壮民族文化发展的新动力。明确壮汉双语教育目标为传承壮民族文化的同时,要使之走向文化共生。与包括汉民族文化的其它民族文化的共存共荣。使壮民族文化的发展增添新动力。我们强调共生的民族文化发展目标,是追求社会与人的和谐生长,是壮民族教育处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壮民族文化不可能独立而存在,也不可能独立而发展。离开了大的文化背景,脱离了多民族文化的土壤,壮民族文化将难有立足之地。因此,壮汉双语教育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做好目标定位,承担文化传播之重任,在文化交融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当针对壮民族文化的教育目标,注意对壮民族文化教育目标、发展目标、人文目标等方面,积极开设民族文化课程,探索发掘壮民族课程的文化内涵,提升壮民族文化在现代化发展中形成的文化“共生”生成机制。

2.更新教育内容,促进壮民族文化的丰富。要与时俱进,更新壮汉双语教育内容。将共生的教育理念植根于课程体系建设中,促进壮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壮汉双语学校要大胆革新教育内容,增设民族特色的校本文化课,大力开展双语教学,“将少数民族的发展纳入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使其文明得以传承和延续。”[2]

3.改进教育方法,加快壮民族文化的发展。改进教育方法,依照壮民族文化特色与教育功能选择,学校应强调共生视域下的壮民族文化与壮汉双语教育要素之间的相互融合,追求壮民族社会环境与人文诉求的和谐与发展。在日常生活中,传播壮民族文化,同时,注意用国家文化教育学生,使其具有民族文化素养的同时,也要坚持国家文化理念。老师还应深入研究民族文化,通过研究挖掘民族文化精华,将之渗透于民族意识形态和价值追求中,通过国家文化的视角,拓展壮族文化的发长空间,挖掘并提炼当中的文化共生特征与精华,研究其传承机制与发展机制,推动壮民族文化在新时期的良性发展与自觉创新。

参考文献

[1]周娟鲜耀民族地区社区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J].职教论坛,2012,12,49—50。

[2]孙杰远走向共生的民族文化发展与教育选择[J].教育研究,2012,9,99—111。

基金项目:广西十二五规划课题“广西小学壮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2013C041)、广西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教学质量保障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评教研究”,广西师范学院教育学博士学位点建设经费资助项目“广西壮汉双语教师教学技能发展研究”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