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背哪及巧解——谈引导学生巧秒理解词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8-18
/ 2

硬背哪及巧解——谈引导学生巧秒理解词语

梁任芝

张家港市南沙中学梁任芝

关键词:解词巧加巧换巧化巧拆巧联

内容摘要:本文从学生的认识实际水平出发,根据汉语的特点寻求理解词语的规律,归纳出五点对于学生来说非常实用的解词技巧:1.巧加——逐字理解法;2.巧换——近、反义换词法;3.巧化——引申深化法;4.巧拆——分析字形法;5.巧联——联系语境法。

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准确理解词语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理解了词语,才能积累词语、运用词语,把语文学得更好。相反对词的意义和用法含含糊糊、解释不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就会较之肤浅,甚至造成误解;写起文章来也容易出现用词不当的现象,以致不能正确的表情达意。

在教学中,学生理解词语常见的错误有:有的将字和字的意思机械相加,不去管通不通、符不符合文意,如”鸟瞰”,有的学生理解为“鸟看”,结果造成错误;有的理解了字面意思,但没有恰当引申,理解过于肤浅。尤其是一些成语、典故,如赞扬某人“未雨绸缪”,学生的理解是“没有下雨就准备好了雨具”,这种理解显然是肤浅的;有些词常常在新的环境中有了新的意思,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意思,如贬词褒用、反语等。如《清平乐·村居》中有“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其中的“无赖”就是贬词褒用。一些同学按常规理解只能是错误的。

面对这种状况,很多老师采用的办法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字典的解释。这当然是可以的,不过这种方法太机械,没有再生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觉得我们还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汉语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去寻求规律,掌握解词的技巧,提高理解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从教学实际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几种非常实用的解词方法:

一、巧加——逐字理解法

一个词语一般是由两个、三个、四个的“字”构成的,在我们所学的中学语文课中,单个的“字”基本有其“实意”,只要掌握了每个字的含义,把它逐个解释后再合起来领会就可以达到理解整个词语的目的。例如,“著作等身”中“等”指“相等”,“身”是“身体”的意思,由此得知“著作等身”是“著作叠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形容著述极多”的意思。

用这种方法理解联合结构的词时可利用结构帮助理解。例如,“扶老携幼”,如果不懂“携”是什么意思,我们就可分析出“扶老”与“携幼”构成了联合式。“老”与“幼”相对,那么“扶”与“携”就相似。就可推出“扶老携幼”就是“搀扶老人领着小孩,形容群众成群行走”的意思。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容易地推知许多联合结构成语的意思,例如惊心动魄、波翻浪涌等。

这是一个常用有效的方法,但易产生“望文生义”的毛病,如”望洋兴叹”,有的学生理解为“对着大海发出感叹”,这就错了。所以我们还要回到文章中去检验、理解,和下面将提到的四种方法配合使用。

二、巧换——近、反义换词法

有些词语不好逐字理解,我们可以利用与所要解释的词语相应又比较常见的同义词理解。如用“转眼间”解释“一刹那、一瞬间、一霎时、顷刻间等”,形容时间极短。又如“绝无仅有”逐字理解反而容易产生歧义,我们可根据课文“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用“独一无二”来理解。

某些词语,可以用近义词来替换进行解释,某些词语却可以从反面来考虑它的意义。即用反义词加“不”或“没有”的否定形式来解释词义。比如:“也许”的反面是“肯定”,那么反其义而用之就可以把“也许”解释成“不很肯定”,“懒惰”就可理解为“不勤劳”。

使用这种方法要注意,如果换词后的句子意思与原句的意思基本相同,那么就用这个词来解释原词。如果不通则不可用。如“他由于工作忙,疏忽了对家人的关心”。解释“疏忽”这个词的意思,想“疏忽”就是“粗心、大意、不细心”,把这些想法带到原句中,就是由于他工作忙,对家人就大意了,对家人不细心关怀了。解释得通,那么“疏忽”就是“粗心、大意、不细心”的意思。

三、巧化——引申深化法

有很多词,尤其是成语、典故,只从字面上领会它们的意思还远远不够。它们的意思有了引申。在词典上的表述一般为“……形容……”、“……比喻……”。我们除了平时注意积累,也有一个办法就是字面意思通了,还要继续深思。让学生学会使用“……形容……”、“……比喻……”这个句式。比如赞扬某人“未雨绸缪”,理解为“没有下雨就准备好了雨具”,这种理解显然是肤浅的。再深化一下应该是“事先作好准备”,又如“饱经风霜”,“经历了很多风霜”太肤浅,再引申一下人生中的“风霜”是什么?于是答案就是“比喻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又如:“五颜六色”,“五六种颜色”太肤浅,再引申一下“形容”什么呢?于是答案就是“形容颜色很多,非常美丽”。

由直观、具体到抽象是人的思维方法,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深化。这其实也是和全文理解相通的。这是理解能力提高的一大表现。

四、巧拆——分析字形法

有时我们会遇到一些词语中的字不好理解,导致整个词没法理解,别急,我们还有一招。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与意义有密切的联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理解。我国文字学家也常凭字形来辨别本义的。我们要好好利用汉字这一特点,学会这一有效的传统方法。如马身上的“辔”是什么呢?我们仔细来看看“辔”字,有绳子、有车、有口,根据会意字造字法不难看出“辔”就是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

这一方法可能对学生来说比较难,我们可以从形声字入手。现在形声字占的比重很大,我们在形旁与意义的联系上要注意指导,学生要注意观察与积累。如“女部”的字一般跟女性有关,“马部”一般跟马有关。这也能有效辨别形近字,少写错别字。比如,“江山如此多娇”和“一代天骄”,根据形旁我们就很容易地知道两者的区别了。

五、巧联——联系语境法

上面的方法得出来的解释都要用这招来检验。它本身也能帮助你理解词义。狭义的语境就是指上下文语境。“词不离句,句不离章”,看到一个词,我们首先就是把这个词放回全文、全段,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词语的意思。并且要多读,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如:《秦兵马俑》第11节中有这样一个词“惟妙惟肖”,理解起来难度很大,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前文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总结为“秦兵马俑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读到这里我们就知道“惟妙惟肖”是形容非常逼真,就是“栩栩如生”!

利用语境理解词义,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些有悖常规用法的词。如《清平乐·村居》中有“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其中的“无赖”我们从“最喜”、“卧剥莲蓬”可以看出诗人并不是要责备小孩,小孩行为看起来很可爱,那么此处就不是我们常用的意思,而是“调皮”的意思。

上述的方法只是一些常用的,且有时需要综合运用,同时不要忘记提醒学生查字典确证,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如此反复循环,我相信学生的词语理解能力会有大的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