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不同的音乐文化代表了不同民族的特质。世界上有一种人一个人同时唱两个人声部的歌曲,那就是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呼麦”歌曲。过去我国新疆蒙古族中也有人会唱“呼麦”歌曲。现在不仅蒙古人唱,而且美国人、法国人也学会了“呼麦”的演唱。
菲律宾有一个全部采用竹子演奏的竹乐,美妙动听,令人神往。飘然欲仙的竹乐不仅演奏菲律宾的民间音乐,也常常演奏欧洲名曲。菲律宾的竹管风琴在当地是十分有名的,每年都在马尼拉郊区的一个小镇上举行国际性的竹管风琴节。
具有深厚历史传统文化的印度仍有自己高度发达的音乐体系,它的音律、曲式、体裁、乐器、乐队、唱法、音色、音乐表演方式、音乐的功能、审美观等都带有特殊的印记。在印度,从西方传来的小提琴、吉他、黑管等,除乐器的外形未改变,演奏的音色、方法、风格、内涵等都完全变化了,而且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体系。当代小提琴演奏家苏布拉马尼亚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表演了二重奏,是又一次音乐上的“东方与西方相遇”。除了根深叶茂、欣欣向荣的传统民族音乐外,印度的电影音乐正在崛起,这种音乐的旋律、声乐唱法都是印度的,成为印度电影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中受到普遍赞赏和欢迎。
在印度音乐中,鼓是掌握时间和节奏的主要乐器。无论在声乐演唱、器乐演奏或舞蹈演出中,鼓都是必不可少的乐器。鼓还提供了印度音乐所必需的低音,这种低音是旋律进行中的背景和陪衬。它在器乐演奏的最后部分,常常会给鼓手以单独进行即兴表演的机会,以显示鼓手高超的击鼓技巧,并与主奏乐器互相对答、模仿……但无论如何变化,两位演奏者最终必须结束在同一拍上。
印度鼓的种类很多,但其独特之处是所谓“鼓眼”,这指的是在鼓皮的中心部分粘上一块黑色胶膏,它是用煮过的米粉、面粉、果汁加上金属粉末制成的混合物,鼓皮上贴了这块胶膏之后,杂音可以减少,音色变得更加悦耳动听。
在北印度古曲音乐中,过去用的是一种称为柏克瓦吉的双面鼓。它在莫卧儿帝国早期用得比较多,主要为庄严神圣的德鲁帕特古典歌曲和古典舞蹈伴奏,但现在已用得不多了。
目前在北印度音乐生活中用得最多的是两个一套的达不拉鼓。大约从18世纪开始出现,它的历史不太清楚,有人说它是由凰克瓦吉一分为二形成的;也有人认为它是由13世纪的波斯商人、音乐家胡斯鲁引进的,但至今没有定论。它是由两个单面鼓组成的,这两个鼓的形状正好相反,演奏者右边的达不拉鼓框上小下大,像个水壶,左边的巴亚鼓框上大下小,像个小锅。达不拉发音高,巴亚发音低,两者音高大约相差八度。这种鼓有各种不同的尺寸,既要适应演奏者的美学趣味,也要考虑到演奏者手的大小来决定。鼓皮也是多层的,采用山羊皮。鼓皮的中心也粘有被称为鼓眼的黑色胶膏。当胶膏在张紧的鼓皮上干透后,声间就会变得富有光彩、明亮。当演奏者用食指敲击鼓皮边缘并用第三指压住鼓眼的边缘时,就会发出银铃般的音响,这是高八度的第一泛音在闪光,敲击靠平部分时,高八度的第二泛音在共鸣;敲击中心部分时则产生一种清脆的音响。巴亚鼓皮的情况与达不拉鼓相近,也具有不同的重要特色。经过近200年的发展,达不拉鼓后来居上,演奏技巧、表现于法十分丰富,并且还形成了不同学派。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学习这种不拉鼓的人成百上千,高手林立,但公认的鼓王是现年42岁出生于旁遮普邦的扎凯尔·侯赛因。我在印度曾聆听了他的一场独奏音乐会,印象极深。在印度古老的弓弦乐器萨朗基伴奏下,两个小鼓在他双手敲击下,或声如洪钟、或响如闷雷,有时还用手掌擦压鼓皮发出嗯嗯之声。他击鼓的节奏和力度更是千变万化,或经或重、或紧或松、或强或弱。他那灵巧的,经过千锤百炼的手指、手掌既能表演万马奔腾、雷霆万钧之美,又能发出雨滴点点、潺潺溪水般的声音。他的表演吸引了无数痴迷的观众,在他近两小时的独奏中,观众屏息聆听、全神贯注。很难想像,在这样一种普通的敲击乐器——鼓上,能有人在音高、音色、节奏、力度、速度几个方面作出如此强烈的对比和如此奇妙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将人们引入了一种新鲜的,未曾体验过的气氛中,进入了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的印度文化哲学的遥想境界。
欧洲的民间音乐也有自己的特点。瑞典民间小提琴十分盛行。现在每年都举行琴师节,其音乐风格自然、朴素、透明、纯净,把人们带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气氛中。电影音乐的演唱风俗就来自瑞士民间的“约德尔”唱法,这是一种用真假声迅速交替的唱法。苏格兰风笛,爱尔兰竖琴,葡萄牙的“法朵”悲歌,罗马尼亚的排箫音乐都是欧洲民间艺术中的瑰宝。非洲的黑人音乐,与社会生活有着极为直接、紧密的联系,音乐几乎伴随着人们所有的活动,成为生活的重要部分。除了劳动、仪式歌曲外,还有批评、讽刺性歌曲,用来表达人民对统治者和为富不仁者的不满,甚至在法庭上原告和被告用歌唱以半说半唱的方式陈述事实,进行辩论。黑人音乐的节奏很复杂,合奏时常常有五六种节奏同时进行,而且互不干扰,还进行精巧的即兴装饰休止,人们称为“节拍器式的节奏感”。节奏是非洲黑人音乐中最重要的因素,强烈的节奏感是黑人对世界音乐的最大贡献。责任编辑王春来